
我总是不断告诫自己,在情绪最热的时候,努力静下来,做一些冷思考。
友人本玉君,在婚庆市场低迷之时,二次创业,进军“车智汇”物联网项目,一时间热火烹油,激情四射,项目进展得如火如荼,每日里真金白银哗哗入账,让人看得眼热。
以我对商业的理解,市场营销有“点对点”及“点对面”的模式区分,曾有朋友对我说参加过在北京某山庄举办的讲座,按照他的说法是“会销”,就是以开会、演讲、论坛的形式进行商品营销,五千人会场座无虚席,一场讲座下来,会销业绩竟高达两亿元人民币之巨,着实让我惊诧不已。
销售人员面对单个客户,进行商品介绍展示及营销活动,这是点对点的营销模式,而以讲座论坛的形式,面对群体客户进行大规模宣讲,这是点对面的模式,再进一步,利用互联网进行集群式营销,规模更大,而效率更高。
但是互联网营销模式有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营销者必须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同感,这个难点,恰恰是进行互联网营销的突破口。那些依靠打赏日进斗金的“网红”,就是以自身优势进行了一次市场细分,细分到极致,对于网红这样的营销模式,有人爱得疯狂,也有人恨得咬牙。听朋友说,某位女网红每天嗲声嗲气地在网上陪人说话聊天,竟然有500万粉丝围观,依靠打赏年收入过千万。
这是一个我越来越看不懂的社会,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但我敬佩并且热爱那些对金钱充满了强烈欲望的人,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激情去创业,去挣钱,让我感到一种热腾腾荷尔蒙的味道。
至少,他们让身体和思想,有一个忙碌起来。
至少,他们充实而快乐,不会陷入抑郁。

孔老先生是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思想并非虚幻,它是一种有质量的存在,它可以因轻松而健康身体,也可以因沉重而压垮肉身,有人因悲愤抑郁而心力憔悴至死,近年来无论是娱乐明星还是政府官员,因抑郁症自杀者屡见不鲜,可见思想摧毁肉身的力量。
汉语中,发愤与发奋常常混淆,按照《中国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愤指内心烦闷,奋指精神振作。《论语》中没有“发奋”一词,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理解,孔子所谓的“发愤”不是指精神振作,而是内心烦恼与烦闷得到释放和解脱。
人是被主观情绪所左右的动物,因为内心有烦恼,愁得茶不思,饭不食,这是人之常情。纵观孔子一生,他始终是一个内心充满苦闷,对社会现状充满忧患的人,就像当今的正义斗士崔永元,因不满于与社会现状而愁肠百结,最终患上抑郁症。孔子那时还没有抑郁症这个概念,如果有,孔子可能是抑郁症最严重的那个。
孔子到达楚国具体什么时间,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从他自己都说“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那时他的年纪已然不小。
人生最怕的就是年纪有了一把,人生业绩却依然零头。
愤是内心烦闷,发是表现出来,发愤是不回避烦恼,正视问题的存在,进而通过思考和行动去排除烦闷,解决问题,“发愤”是面对烦恼最积极的一种主观态度。
眼珠子是黑的,银子是白的,没有人不热爱金钱,没有人富到不差钱。缺少金钱,始终是人类选项最高的烦闷之一。关键问题是怎么解决这个挥之不去的烦闷?
孔子的方法是“发愤”,因为烦恼的存在愁得连饭也吃不下,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好了,这个时候勇气就来了,拼劲就来了,跟烦闷死磕到底的志气就来了。只要心里有了这股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发愤的人呢?面对烦恼只是一味地牢骚哀叹,一味地怨天尤人,看人家挣钱了眼红,看人家暴富了谩骂,骂完了还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活该穷一辈子。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这个人,孔子的回答表现了人生的两种境界,一是发愤忘食,二是乐以忘忧。
前一种是因为内心有苦闷,有挣扎,苦闷与挣扎来自于有欲望和追求,并且为之付出奋斗的行动。
后一种是精神活动,在最绝望的时候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切艰难都必将过去,且饮下这一杯酒,忘却红尘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