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笔者原创,于2017年3月7日首发于“我是公务员”公众号。本文内容略有改动。
机关里,我最怕人说“能者多劳”,每每听到都会汗毛竖起,不寒而栗。为什么会这么慎人?下面几句话让你感受感受它的威力。
“小王啊,你帮老张他们办公室把表报了吧!他们年纪大了,不会用电脑,你是年轻人,素质高,能者多劳嘛!”
“小王啊,小李刚进来,这些她都不懂,这次这项工作就先交给你吧!你是高材生,能者多劳嘛!”
“小王啊,你们台帐做的挺齐全的,以后其他科室的台帐就全由你做吧,顺便的事嘛!能者多劳,你说是不是啊?”
感受一下,要说这是机关最慎人十大金句之首都不为过啊!只要工作太难、不想做,告诉领导吧,领导会用这个杀手锏帮你寻找苦力。“能者多劳”与基层的低工资就是一套组合拳,打的有抱负的公务员眼冒金星,有苦难诉,迷失了方向。
度娘对“能者多劳”给出的解释是:“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另指能力强的人酬劳也多。”我在基层单位摸爬滚打数年,从未享受过最后一句的待遇,前面一句倒是深有体会。
能干本是个人能力水平的体现,是褒义词,结果被人利用坏了,变成了贬义,甚至还被人美名其曰“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乍一看,还真是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部分人才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但反过来一看,另一部分在职人员却被“闲置”,他们的“潜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无人问津。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者多劳”的工作安排模式已经导致了实质上的劳力浪费。
公务员的工资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事情做的多,工资就拿得多,即使你天天坐在办公室,不干实事,喝喝茶,看看报,工资也照拿不误。这就是“同酬不同工”。安排大量的工作给能者会滋生其不平衡心理,助长闲置者的侥幸心理和享乐心理。前者会想:“能干难道是我的错吗?!你又不多发我一份工资,评先评优、提拔干部也不考虑我,凭什么给我安排那么多工作?”,后者会窃喜:“’不会’就是我的专属福利,我不会我骄傲!”久而久之,机关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能者的工作热情渐渐消磨殆尽,开始学起了闲置者,明明会却装作不会;即使不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机关的能者越来越少,闲置者越来越多,本来“人少事多”的机关愈发没人做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者多劳”模式会使机关人滋生错误的事业观,导致机关内部不团结、不和谐。
“能者多劳”模式不是按工作岗位分配工作,而讲究的是“因人而异”。在机关,它变得简单粗暴,偏离了本意:“你能干,你老实,你就得做,不是你的也得你做,谁叫你能干呢?你活该。”虽然各人表述形式不同,但共同点就是如此不近人情。“能者多劳”模式打乱了原本清晰合理的工作分配,各办公室的职责变得模糊不清,工作开展的杂乱无章。
甲在A办公室工作,却要兼做B、C办公室的工作,A办公室的主任乙苦于他手下唯一的兵---甲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完,还被安排去做其他工作,本职工作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完成质量也低了不少。由于长期被安排大量工作,甲不但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自己还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不堪重负,终于病倒了。领导来到病床前,对甲进行了亲切的慰问:“小甲啊,我们大家都盼着你早日康复呢,放心吧,你没完成的工作先缓缓,等你出院了再说。”甲一听,立马晕了过去。由此看来,“能者多劳”模式不但会使各项工作陷入混乱,降低工作质量,还会对能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能者多劳”只是个别人为偷懒找的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却在机关里普遍存在,时下已经成为最流行的一种懒政模式。笔者敢断言,你的单位肯定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发扬光大了!它就像一场瘟疫,把能者拉下水,让闲置者更闲。年轻的干部进了机关,不久后基本都会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很大程度上就是“能者多劳”思想在作怪。
该怎么去扭转“能者多劳”模式呢?
虽然在有些单位“能者多劳”模式最初来源于底下的一般干部,但若没有上头领导的支持,又怎么会得以广为流传、发扬光大呢?作为领导,当然得头脑清晰,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按照内设机构的具体职责分工,合理分配好人员。在这个岗位上就得做这个岗位该做的事,“不会”、“不懂”、“年龄大”、“没学过”,这算什么借口?自己去学!别人凭什么要为你的懒惰买单?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很多单位只有惩罚制度,却没有奖励制度。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样的好事?人家工作做的好不表扬,评优评先、提拔时总是靠边站,精神和物质奖励都没有,一犯错时就得劲儿的批评,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做事?毕竟事情做得越多,出错的几率就越大。那些闲置者本就做得少,或者干脆不做事,自然也就无错可犯。如果说惩罚制度是用来鞭策人不犯错,那么奖励制度就是用来激励人把工作做的尽善尽美的。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最后
望能者们都能远离“能者多劳”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