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庞大的资金,来自华尔街的索罗斯战胜了全球最老牌的中央银行,从此之后,对冲基金开始改变世界金融市场的版图。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银行,也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三百多年来,它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守护者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从未遇到对手。
直到1992年9月16日黑色星期三,1992年9月16日上午开盘前,英格兰银行的交易员们表情肃穆,严阵以待,他们今天的任务是捍卫英镑,而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是英国最高财经长官,财政大臣来蒙。
当时的英国正准备加入筹建中的欧盟,而加入欧盟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要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该机制要求成员国的汇率盯住德国马克有限浮动,而当时的英国必须把英镑对马克的汇率稳定在1:2.7780之上。
1992年年初以来,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从1:2.95一路下滑,到9月15日,纽约外汇市场的英镑的收盘价报出1:2.7782,距离英格兰银行承诺的汇率浮动底线仅毫厘之差,汇率大战一触即发。
7点30分,交易员们执行了买入20亿英镑的指令,英镑汇率纹丝不动,没有脱离危险区;8点30分,财政大臣来蒙紧急调动国家外汇储备,买入55亿英镑,英镑汇率依然没有上升;11点,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利率提高到12%,收紧银根以稳定外汇市场,但英镑继续下探底线。
下午1:30纽约外汇市场开盘,这才是狙击英镑的主战场,会战开始,就像打开了水龙头一样,一个交易商是这样描述着当时汹涌而来的英镑卖盘,似乎全世界都在卖出英镑,而买方只有一家英格兰银行。
片刻间,英镑对马克的底线被毫不留情的击破,下午2:15,英格兰银行再次将利率提高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然而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仍然在1:2.7780的水下挣扎;17点,纽约外汇市场收盘,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定格在1:2.703,大大低于英国对欧洲汇率机制承诺的底限,此时英镑大势已去,英格兰银行无计可施。
19:30莱蒙出现在媒体镜头面前,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是这样描述当时的莱蒙,他含着胸把手放在背后就像一名囚犯,莱蒙宣布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将自由浮动,英格兰银行认输了。究竟是谁在和英格兰银行作对呢,这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刚刚浮出水面的一股力量,其代表人物之一是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是美国华尔街的一名犹太投资人,他擅长于在外汇市场上投机,不久前刚刚在日元升值中大赚了一笔。索罗斯很早就盯上了英镑,在她看来,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是一个决策失误,索罗斯敏锐发现英德两国的经济实力悬殊,和如日中天的德国相比,英国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英镑对马克的固定汇率,英镑明显被高估了,于是他大胆决策,做空英镑挑战英格兰银行。
九月,当英镑汇率不断逼近底限时,索罗斯出手了,他几乎是孤注一掷,用自有资金加信用杠杆投资组合据说超过一百亿美元,布局完成之后,索罗斯开始在各大媒体发表他的英镑汇率的评论,他的看法逐渐影响了其他投资基金经理的决策。
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已经陷入重围,就像困兽一样孤军奋斗。他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家机构,而是投资界的主流判断,英镑对马克必将贬值,这时做空英镑的人和机构就像股市中集结的羊群一样,而索罗斯就是羊群中的头羊。一个国家的货币一旦成为全球化市场中的商品,该国的货币政策就同时处于全球资本的监督之下,就像索罗斯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市场上,没有道德,只有规则,资本的流动从此超越国界,成为各国经济决策者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