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千里
抑郁患者把自我看作是那已经被抛弃的对象
那些施加于对象之上的一切攻击行为和凶恶的表示
都转加于自我的身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抑郁者的最大症状之一就是在人群中孤立自己,我们不得不用一个篇幅来加以描述。
一个婴儿遇见了危险会本能的哭喊,寻求母亲,寻求任何他人的帮助,一开始的情绪状态是、紧张、恐惧、愤怒,但是当他的哭喊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情绪就会转为悲伤,悲伤到极致就是绝望,他便不再呼喊,不再相信还会有人帮助他逃离危险,他被世界放弃了。
同样一只经过不断训练的狗,一直困在笼子里无处可去,时间久了,即使笼子开了一个明显的门,它也会停止尝试。
抑郁者就是这样放弃了周围的人,在人群中孤立了自我,这本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一种避开危险的途径。
但对于抑郁者而言他则会把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失去当做内疚,这种内疚对于抑郁者来讲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远远超过了对自己保护的本能。
就像上面的婴儿,婴儿不会以为是妈妈的原因导致悲伤,而是把这样的悲伤与绝望归因于自身,认为自身不受欢迎、不值得被爱,甚至不值得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在早年显然是一种创伤性的结果,并且一直影响着以后的人生,成人后产生抑郁心境的概率就会提升。
成人以后就会赶走那些在生命中具有积极性意义的人,比如对你有期望的人、积极向上的人、竞争的人、挑战你的人,剩下的就是有可能会支持你抑郁的人群,你就会进入一种自己限定的角色,而他们则是你的某个角色。
这种角色就是你不值得被爱、低自尊的角色,他们就会期待你是自我牺牲的、不抱怨的、照顾其他人的、理所当然的。
比如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从不愿意显露出抑郁的感觉,直到有一天用煤气自杀才引起家人的重视,但她很快就发现孩子们和丈夫依然盼着她回到以往的角色里,为全家人做饭、洗衣、打扫、照料。而她自己抑郁的感受依然被忽略着。
这样的角色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你自己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一方面你隔绝了别人,让自己陷入孤立,一方面你又很渴望一个能聆听自己感受的人。这很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种痛失爱子的悲伤无人听到,她便一遍又一遍的诉说自己的创伤,喃喃自语。
在人际关系中孤立是因为人群对你来说是一种危险,这种危险来源于早年的不安全、不信任感,是一种无人回应的绝望感。
现实中大多数人看似有许多朋友,其实并不见得,真正朋友是可以托付的知己,是可以交心的人,是可以能碰触到灵魂的另一个人,而当今社会,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即便是爱人、家人。
这便加重了抑郁者的信念,自己的人际关系匮乏是自己应得的结果。
抑郁者人际关系的孤立也源于恐惧情绪的失控,他们内心其实有很多的恐惧、愤怒、不安。
一段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在我们中发现我”,确认在关系里面自己独立的、真实的存在,是良性的、清晰的、安全的,不会被其他人吞噬、影响的。
坚守自己并能融入关系,能够清晰地知道“他在那里”、“我在这里”、“我们在一起”这三种不同的状态。
而抑郁患者不能够这样的划分,他很容易把他人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也很容易把一段关系归咎于自己的不被认可,这其实是一种“自恋”。
这种自恋又同时拥有爱与恨的矛盾冲突,分不清他人与自我的边界,模糊了人际关系的清晰度,从而有些本不该有的情绪就会冒出来。
比如愤怒指向他人、对关系失望、不满、逃离,而对抑郁人们来说这是不被允许的,一段关系怎么会被我破坏掉呢,这会激发抑郁者本人强大的自责,因此,混淆了边界的关系就会指向自身,宁愿选择自己在苦恼中挣扎,也不愿意“麻烦别人”。
这在很大程度上孤立了自己,因此,提倡把压抑的愤怒指向别人,是治疗抑郁的一个选择,学会“麻烦别人”也是抑郁者必备的技能。
人本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就要敞开彼此脆弱,懂得依赖别人是种能力,不能做到这一点会让你抑郁的潜质增大。
人际关系孤立还来源于对他人拒绝的敏感性。
抑郁者不太被快乐的情绪感染,却很容易被悲伤的情绪扩大化,他人一点难过就会被认为是莫大的悲哀,从而伤心痛苦不能自拔。
对别人否定、拒绝的态度相当的敏感,不能很客观的判断关系,总是对损失、抛弃、拒绝有明显反应,甚至别人一个眼神、一个无意动作,都会让抑郁者有被拒绝、被抛弃感受,从而更加增强自我挫败感,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向所爱的人进行愤怒情绪的表达,会引发抑郁者强大的抵抗:我怎么能够无端打孩子呢,我怎么可以将糟糕情绪发泄在父母身上呢,这样的想法对于抑郁者来说会扩大上百倍,从而自己独享内疚的折磨。
由于真实的情感在内部进行了争斗,于是外在就会沉默、冷漠、麻木、无动于衷、缺乏有效的情感,而这样的表现又会让亲密关系难以忍受,从而恶性循环的破坏关系。
而这一切发生在关系不被意识注意到的内心深处,很容易就会忽略,寻求一个心理专家或者一个心理成长团体将愤怒外化,对于抑郁者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