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来自《Brick By Brick:A free guide to building awesome communities》,整个网站就像一本电子书,它介绍了一个优秀社区应该具备的几大要素,36氪产品总监申悦老师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中文——如何建立优秀社区,阅读了两个小时终于把它读完了,花了一天时间整理了下,然后就有了现在这篇文章
本文不全是网站中的内容,根据我的理解进行了增删~(有能力的还是去看看英文版~)
搭建UGC社区的目的:想让用户没事儿就进来逛逛,进来就想发内容、就点赞、就评论、就转发,然后被点赞,被评论…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自运营的理想状态,趟床上数钱诶嘿嘿…
看上面这个流程,好像除平台生产的内容的产品外,所有的(UGC、PGC、OGC)内容产品都是这样啊
所以我认为 下面这八步 所有UGC型产品都适用
还是先甩图(以下内容不分顺序)
第五点、第七点划重点加*
一、市场定位
1. 找到目标用户(细分)
想好要做什么类型的社区,一开始越细分越好做(例:知乎早期切入IT领域,那目标用户就是从业者和想入行的人)
2. 找到目标用户感兴趣的话题
二次元,编程,旅行,摄影,音乐…
二、内容、用户填充
1. 内容填充
在种子用户进来前填充内容,一是为了让社区看起来不那么空,二是给用户基本认知,知道什么内容是好的,什么格式是对的,
2. 用户填充
主动邀请符合产品定位的好友,或者编一些机器人进去(诶嘿嘿) 同样是为了让产品看起来不那么空,不要让用户觉得自己在玩“单机”。
三、引导用户
如果是互联网,可以说“你用过哪些稀奇古怪的产品”“有哪些你用了一年以上的产品”
如果是旅行,可以说“我们来做一个最佳国庆出行指南”
如果是读书,可以说“那些你读了三遍以上的书”
……
目的是通过话题引导用户生产内容
四、推广方式
1. 互推(同类非竞品)
同类指用户组成相似,非竞品指话题不同,校园求职类就找校园故事类,足球社区找篮球社区,甚至读书社区找旅行兴趣……
2. 吸引KOL(同类竞品)
两个产品越像越好,就像火山小视频挖角快手天佑,头条挖角大量知乎大V…
五、可控性*
1. 注册渠道可控
现在大多数产品都支持微信、QQ、微博平台授权登录,并且有一部分在授权之后是不会要求绑定手机/邮箱的,黏性差,并且在用户流失后往往变得不可控。所以尽量引导用户用邮箱/手机注册。
2. 制定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区也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发言规则,让整个社区氛围变得可控。(传统的社区会要求用户在注册XX分钟内不可发言、积分XX以上可以下载附件)
3. 设置门槛
PMCAFF和知乎早期都采用邀请制,必须收到老用户的邀请码才能注册,提升门槛有利于提高社区质量。
六、二次编辑
当社区内容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对内容分区了,参照知乎板块、简书专题、云音乐分类歌单,用户可以关注更加细分的内容,并且分别在这些专题下引导用户发表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现有用户进行访谈,或者创始人亲自点赞、打赏等进行情感维系(上篇文章就被简叔打赏了啊哈哈哈)
七、让用户获取价值*
不只是社区型产品,所有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盈利,要想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必须要让用户“获利”,这个利有两方面:
1. 金钱
参照各大网游,我认为一款合格的网游是一种三方平衡的状态,即 平台——盈利玩家——普通玩家,所以我认为一款好的产品也是这样,至少是两方平衡。
直播平台中,平台——主播——用户,没错吧,甚至在斗鱼、虎牙中还会为主播提供很多玩法(抽奖、办卡等),并且还可以在直播框中添加二维码,都是为了让这个平衡中的主播 ↑
另外便捷、省时、高效也相当于“省钱”
2. 荣誉感、成就感
UGC产品的激励方式大致相同,总结了一下有:点赞、评论、分享、转发、收藏、赞赏、关注、等级、积分体系、打卡
提炼出用户完成某个动作的动机是什么,再根据这些动机添加功能:
点赞、评论、分享、转发、收藏、赞赏、关注——对优秀内容、用户的肯定感
等级、积分体系、打卡——获得荣誉/成就感
持续产出内容——获得点赞、评论、关注,被肯定~
所以可以看出,上面“三方平衡”中的“盈利玩家”就是这里的“持续产出用户”,ta和产品、普通用户同样组成了铁三角。
八、符合产品定位的UI、UE设计
这个就不多说了,年轻人的社区就不要弄得太沉闷,书法社区就不要弄得花里胡哨
另外还想说一句:关于第七点我还想说一句,我写文章的动机也是成就感(快点赞啊啊啊~)
我是Cardin,喜欢脑洞喜欢思考,不喜欢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