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观赏了新上映的历史题材电影《达荷美女战士》,完全就是按照好莱坞大片惯用的“英雄之旅”模式来讲故事——有目标有阻碍,有努力有挫败,有意外有转弯,并且最后的结局也符合大众“好人有好报”的心理预期。
近几年在大银幕上倒是很少见到单打独斗的女英雄(不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比如女扮男装的圣女贞德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和男人并肩作战。
而像达荷美战士一样的女英雄团队就更凤毛麟角了,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电影《13朵玫瑰》中的西班牙女战士,她们是在险恶的敌占区开展地下斗争。
这些处于战争中的女性角色擅长自我驱动,兼具智慧与勇气,使命感强,珍惜荣誉,身处绝境也不向敌人妥协,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达荷美女战士》就是通过震撼的视听效果和高燃的动作场面,以递进式的描述手法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向我们展示出19世纪非洲女军团强大的战斗力,彻底改变了我对非洲女性的刻板印象。
影片中身着裙装的女战士们在面对精壮强悍、有先进武器加持的侵略者时,既不焦虑也不恐惧,主动冲进对方阵营,手握利刃与他们近身搏斗,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战胜了不管人数还是体格都具有明显优势的敌人。
虽然影片讲述的人物故事和真实的历史纪录存在一定差距,对国王和女战士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但作为注重质感和细节、展现女性力量的史诗大片,还是相当成功。
毕竟作为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达荷美女战士们骁勇善战,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卓越的军事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与其纠结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通过影视作品学历史真心不靠谱),不如关心影片是否讲好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积极有益的启发。
就像这部电影,故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都无可挑剔,在内涵和深度上也不输同类型影片。片中的女战士形象并不完美高大,也不是非黑即白。
她们作为普通女性,难免会有性格和情感上的弱点。残酷的战争既没有让男人走开,也没有让女人走开。她们同样避免不了会受到战争的伤害。
但她们有想法、有目标、讲义气和重感情,并非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尽管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严格的冷兵器训练和专业的格斗训练,并且通过了层层选拔。
战场之外的她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彼此互相鼓励和照应,亲如姐妹。战场上的她们并肩作战,相互支援,战友情深。
影片中最惹眼的部分是她们在出征前举行仪式,跳着整齐的舞蹈,喊着响亮的口号,用充满野性的力与美传达出必胜的信念。
电影在塑造女战士群像的同时,也注重典型个体的刻画。片中有一个来自收养家庭的年轻女孩,外形柔弱娇小,性格倔强执拗。她被养父送进皇宫,经过炼狱般的魔鬼训练,成长为优秀的战士。
从她的成长过程,不难看出这支女子部队既重视能力建设(循序渐进地提升技战术水平),也重视组织建设(统一思想,严管厚爱)。
并且每个新人初来乍到时,都会被晓以利害,自主选择是继续留下还是马上离开。自愿留下来的人则按照规定流程接受各种训练,培养和强化纪律意识。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还会通过“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传承部队文化和使命,纠正新兵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鼓励和激发她们挖掘自身潜能。
就个人层面而言,女战士们思想单纯,勇猛顽强,忠于自己的国王和国家。就组织层面而言,她们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把冷兵器时代的团队作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看热闹又看门道的资深影迷,我在被女战士们的飒爽英姿和热血战舞吸引的同时,也被这支19世纪的女子部队激活团队、赋能个体的能力折服。
相比之下,现在不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管控”阶段,别说“赋能”,管理者自己都缺乏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甚至连自我驱动都做不到,只能被动接受“将熊熊一窝”的局面。
记得美国管理学家赫茨伯格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强大动力不是源自金钱,而是源自获得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成长,能够为他人做贡献,以及拥有获得他人认可的成就。
这应该就是自我驱动与组织赋能的本质内涵吧。其实从优秀文艺作品中领悟到的东西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生动,更入脑入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