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阅读地图》(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是一个人得以持久发展的内在源泉,也是根本目的之一。可以说,一切教育,都要以促进、保护学生的自尊(尊严)为指归,任何损伤学生自尊的做法,都是危险的,不值得提倡的。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又认为,形成自尊的最佳方法,是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也就是说,学习上的成功感,将带来学生的自尊,而自尊,会促使学生去获得更高的成就。相反,向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只能导致失败、带来失败感的要求,这样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而自尊心的丧失,将使灵魂黯淡,一切教育失效。这样,就出现了到小学二三年级就“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
在对待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有以下警句,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当铭记: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们不妨真诚地问问自己:在我们的班级里,学生是否受到了个别对待?为什么?我是如何看待我班差生的?我是否只把学生当成了抽象的个体?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告诉我们:教室内,教师要一边与每个学生谈话,一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由此可见,学会倾听更有利于让孩子们有被尊重的感受的。
我认为,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最基本的一点还在于从多元智能上区分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现状和自我要求,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教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与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需要给学生恰当的引导,让他们明白自己需要怎样做才更有利于自己身心发展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