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守候
文/石岩磊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从小体弱多病,尤其是患有严重的肺病,他因此辍学没能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也错过了去北大读书的机会,并因为担心糟糕的身体会连累对方,而引发了他不愿恋爱结婚的念头。但这一切却在他步入不惑之年后发生了改变。
1936年,长篇小说《家》的问世让巴金声名大噪,他一下子成为青年人心中的偶像,追求他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其中一位仰慕他的女高中生隔三差五地写信过来,巴金都欣然回复,但在长达半年的书信往来中他们从未谋面。最后,还是女孩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她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两人相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们美满姻缘的开端,之后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巴金与比自己小13岁的萧珊在1944年5月结为连理。
后来,巴金夫妇相敬如宾相濡以沫,1945年女儿的诞生更为幸福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天伦之乐。在“文革”期间,巴金遭受了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允许去探望,于是萧珊独自一人在医院承受病痛的折磨,半个月后便含冤与世长辞。在萧珊去世3年之后,大作家才被获准把她的遗骨捧回,从此巴金便将妻子的骨灰盒安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他溘然长逝。
疾病往往令人深恶痛绝,而对巴金来说却好像还带来几许的好运,他因为害怕羸弱的身体拖累别人,迟迟没有触碰恋爱的心弦,然而事实证明这是老天爷的特意安排,原来是要巴金慢慢地等待那个最合适的她,再用温馨浪漫渐渐培育出爱的花芽,继而让和煦的阳光沐浴暖暖的小家。肿瘤带走了妻子的躯体,而劫不去的是她对丈夫的挂念,巴金更是将没能送爱妻最后一程的愧疚,转化为终生的相守。他日夜抚摸的不是冰冷的木匣,而是四季恒温的心灵,他们仍会不断地通信,只是不再用纸和笔,改用脑电波和感应。世上可能不会再有比这更令人动容的守候了,没有惊天动地的仪式,没有感天动地的悲戚,有的仅是出门时无言的回眸一瞥,有的仅是入睡前轻轻的一拍。
上苍岂会左右人们的命运?决定巴金运势的真正因素应该是他的善良和真诚,替人着想、与人为善不仅是其著作的主基调,更是巴金为人的根本原则,正应了那句“好人终得好报”的俗话。巴金先生寿过百年,或许是因为他在与疾病的对抗中强健了体魄,也许是由于他的慈悲心怀令其无惧了病痛,使他深切地体会到爱情的难得、亲情的可贵、相伴的不易,懂得了缘份,理解了相思,悟透了守候,最终成就了他的福寿康宁。
2018.7.19
注:本文首发在《石岩磊微言》。
巴金的守候
网友评论
世上可能不会再有比这更令人动容的守候了,没有惊天动地的仪式,没有感天动地的悲戚,有的仅是出门时无言的回眸一瞥,有的仅是入睡前轻轻的一拍。
读罢,泪水悄然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