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论吃
文/石岩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ebdbed893d629589.jpg)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位美食家,《论语·乡党》记载了他有关饮食的看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而且还有几个“不食”原则:不吃陈旧变味的粮食以及腐烂的鱼和肉,不吃颜色变的,不吃气味改的,不吃烹饪不当的,不吃不新鲜的,不吃切得不方正的肉块,不吃佐料放得不合适的,不吃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肉干,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吃饭时不要说话。
可见孔夫子对膳食十分讲究,甚至到了挑剔的程度,不但要求色香味俱佳,而且特别注重细节,比如拒吃刀工不好的食品,也非常在意时间的把控,像过期的食物不能吃,还有一点也值得关注,就是他不贪吃,姜虽好但不多食。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食物不可能极大丰富,孔子的饮食诉求是否说明他穷奢极欲呢?其实不然,他之所以对餐饮提出如此多的要求,更多的是在倡导一些生活信条:注重细节,关注时机,戒除贪念。
在厨行有句俗话叫:“三分勺工,七分刀工”,将食材切得精细,不单是为了美观和入味,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制作者是否用心。细微之处彰显的是态度,一个粗枝大叶的厨师不可能烹饪出赏心悦目的菜肴,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肯定不会将事情做到完美无缺,总会“瑕瑜共生”,甚至是“瑕掩瑜辉”,功亏一篑或是好心办坏事就成为家常便饭。
食品都有最佳保质期,放久了即会失色变味,一些人常常忘记冷藏在冰箱里的包子、蛋糕,等翻出来时,已变馊腐烂,不是由于他们故意奢侈浪费,而大多是由于其缺乏时间观念。他们凡事懒得去梳理统筹得过且过,推一推动一动,不催时连眼皮都懒得抬,在蹉跎中错失许多发展良机,最后仍是边口诵悔不当初,边坐等天上掉馅饼。
“食不过饱”不只是养生良方,也是养心之法。美食当前,人们自然会垂涎欲滴,可再好的东西都不可多食,有人说苏轼是由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贪吃才未能长寿,这虽是无稽之谈,可也反映出大家深知,无节制的胡吃海喝对身体危害极大。而贪得无厌的攫取理念同样贻害无穷,利益都背书着代价,甚至掩盖着吃人的陷阱,小利通常连着带刺的钓钩,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成为他人餐桌上的鱼肉。
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倾心用力,掌控时机不后悔重在远离拖沓,规避贪婪的症结在于知止,把握住这些环节,才可更好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惬意舒畅,但这些想法只是对孔子观点的简单推理,未必合乎其真实意愿。民以食为天,孔子不厌其烦地讲述饮食规矩,定然是想从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入手阐述为人处事之理,宣扬儒家核心的礼教思想,对他的语录加以揣测演绎,虽有不敬之嫌,可只要旨在激浊扬清就不会招致圣人诘难了吧。
2019.9.20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f2c15ea9a98716a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aeafab9751f9651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