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无类
文/石岩磊
我对时下流行的真人秀和一些搞怪节目不是很感兴趣,嗲声嗲气的柔指媚态总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而对窦文涛主持的栏目情有独钟,从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到优酷上的《圆桌派》,几乎期期不落,原因除了他和我是河北老乡有种特别的亲近感外,更多的是源自其随和知性的主持风格,没有端着架子的“装”劲,总是循循善诱地主导着话题的深入,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深思。他在一期节目中谈到的亲身经历,就很值得仔细盘味。
窦文涛在香港工作时雇了名菲佣,那人干了一个月后便大惑不解地问他:我千里迢迢从菲律宾来到这里,就是想埋头苦干挣到钱后可以吃点好的,没想到在您家里很清闲,因为每天炒两盘青菜就行了,可看着您天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样子,非常搞不懂您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佣人的话虽简单,但牵扯出的却是个有关哲学的大问题。窦文涛一时没能解释清楚,便和几位嘉宾一起进行讨论,我看后也陷入了深思。
人生来就注定要死,在通向西归的单行道上,人们千辛万苦一路坎坷的意义何在?儒家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讲是要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佛教宣扬的是脱离苦海立地成佛,而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是粮食和蔬菜,纠结于怎样才能养家糊口吃穿不愁,徘徊在如何才能过上小康生活的路口,踟蹰在怎么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荆棘中,可这一切都离不开“吃”,不仅是由于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为我们提供了日常必须的生存能量,而且还源于食物是所有精神享受的根基。
早上的三根油条、一碗老豆腐就能驱散清晨的薄凉,中午两素一荤的工作餐即可令人暂时忘掉办公室的烦恼,晚上家里的一锅热粥、三碟小菜便能捂热奔波的手脚,更不用说呼朋引伴欢聚一堂时的畅快。食物不仅能果腹,还可氤氲成温馨的烟火气,其中既有家人围坐在餐桌边的天伦之乐,也有亲朋好友觥筹交错时的热闹非凡,人们在咀嚼中体味着酸甜苦辣,在五味杂陈间感受着人间冷暖。吃,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在吃中多了情趣,可能是狼吞虎咽的酣畅淋漓,可能是需要减肥的迫不得已。
窦文涛之所以只吃“兔食”,源于他的银屏形象带来的束缚,正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减肥的洪流一样,但人们对美食的觊觎从来没有衰减,只是出于健康原因,或是由于职场需求,不得不抑制住对美味的渴求。而“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亘古不变,它揭示的是人活着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口舌之欢,由此激发出其它感官和情感的诉求,进而推演出“知礼节”与“知荣辱”的精神升华,才有了儒家君子的修齐治平理念,有了道教圣人羽化成仙的希冀,有了佛教菩萨普渡众生的教化,而一言以蔽之:有“吃”无类。
无论种族,不分国度,人类对吃的渴望永远不可或缺,物质组成的人体安能摆脱碳水的补给?菲佣最朴实的疑问却是最普世的价值观体现,她的直接让衣冠楚楚的文明无言以对,她的直白令高谈阔论的大道黯然失色,回归本真或许才是牵绊浮躁社会的缆绳,难道在疫情肆虐天灾横行的时期,我们不该把眼光紧紧盯住麦地稻田吗?难道在性别难分的综艺节目大行其道、“娘炮”“小鲜肉”霸屏的风潮中,我们不该用淳朴自然给屏幕通风换气吗?
2020.7.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