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本诗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
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宋徽宗崇宁二年,时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罗织罪名,再贬广西宜州。于细雨绵绵的清明作下此诗。
本诗首联用乐景写哀情,选取了清明时节具有特色的意象:桃李、荒冢等。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荒野中被遗忘的乱冢生出的愁绪使得这一片大好春光蒙上了更加浓重的寂寥与悲凉,显更加世事无常。
“生愁”的不仅是荒冢,更是祭祖的、怀念逝去的先人的人们,还是被这伤怀之景所触动、政治失意的诗人。
颔联所选之象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万物向荣的春景。天地间春雷乍起,惊醒了冬眠的龙蛇,大地因了这生动着的生灵们而更显生机。
春雨润如酥,甘霖般的天水滋润着大地,原野上草木抽枝,一片青碧,满眼的翠绿无声昭示着春的来临。一动一静,既具体地表现了春来的万物复苏,又使画面更加生动可感。
同时该句也寓情于景:此时万物复苏,这使人不禁想到:天地间这样美好,万物都恢复了生机,可是人事错综复杂,我的希望又在哪里呢?阴沉沉的天,丝绵绵的雨,也是颇易愁绪丛生的时候,正所谓“无边丝雨细如愁”。
该句在描写春景的同时,暗怀一腔愁绪,眼对漫天愁丝,便也自然引出了后文的感慨。
颈联作者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紧承上联,既用典又对比,运用典故自然生动,以简代繁,含蓄蕴藉。《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文章中的齐人,靠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度日且炫耀于妻妾;介子推,坚持隐居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向社会妥协。
用两种愚与贤两者不同的人生方式表达作者的志趣与情感倾向。作者讽刺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其实本文不止一处使用了对比,全诗依靠各处对比撑起了一股精神,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 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从整首诗角度上看,清明时节万物的欣欣向荣又和诗人认定的“蓬蒿共一丘”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
尾联卒章显志,将诗歌重心由景拔高到对人生的感慨。情中见景,作者在对贤和愚的一种反问中,眼前浮现出一片长草的坟墓,纵万种风流,不过尽入这一丘蓬蒿之下。虽是一种通达,但细品下背后满是作者对现实的失意,对世道的鞭挞,一个士人瑀瑀独行于人生路道的孤独不得志。
在经历了朝政党争的风波,作者满怀的理想抱负遭遇重大挫折,作者在对生命价值的质疑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也流露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