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学而第一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字子舆,是有名的道德先生。
“孔门十哲”无曾子,但是宋儒立道统,把他捧得很高。明代封曾子为“复圣”。
“身”不是身体,而是指自己。
道德有高尚道德,有一般道德,还有作为底线的起码要求。高尚道德,常人做不到,或很难做到,做到了令人佩服,做不到也无可指责。一般道德、起码的底线,更具现实意义。
这里讲的这三条,都不是太高的要求。
“忠”,简单说就是替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实心实意,不糊弄人。
“信”,从言,“人言不欺”。简单说就是说话算话,恪守诺言,讲信用,不乱许愿。
“传不习”,就是老师讲了,回去不复习。不复习,掌握不了,把老师讲的又还给了老师,这等于是糊弄老师。
学《论语》可以从“三省吾身”学起,“省”是反省,“身”是自己。反省自己,属于自律。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导也,领导的意思。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春秋大国,一般都有上千辆战车。鲁国不太大,也是“千乘之国”。
“人”和“民”,含义相近,但有区别。
古书中的“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民”指下层大众,也叫“百姓”。最后两句,“人”和“民”相对,用的是狭义的“人”。
领导一个大国,必须做到:敬业,诚信,节约,爱才,懂时/善使(指派百姓干活儿要掌握好时节)。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指同乡的子弟、门生或学生。
“众”和“人”相对,众是指百姓,人是指士人。
行,动词,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不是“德行”。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德道是质,礼乐是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门读书,是学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没有写作、修辞、语法、辩证法)。礼乐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
古人不像后人要靠文章名世,要靠文章传世,古人并不看重写下来的东西。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既不当坏蛋,也不当笨蛋。
我孔门弟子,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兄长,谨言谨行,诚实守信,体恤众生,亲近有德行和有才能的人。先践行道德,然后学习礼乐。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卜商的字,他是孔门三期生,“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
“贤贤易色”,前一个“贤”是动词,即以贤为贤,尊重、推崇贤人。前人对“易”的理解有三种:代替、改易、轻视。我倾向于第一种,“把好色的劲头用在好贤上”。
扬好贤之心,抑好色之欲,这是第一;服侍父母尽心尽力,这是第二;对待君主忠心耿耿,关键时候能挡枪子,这是第三;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是第四。能做到这四点的人,虽然他说他没上过学,但我一定要说的是他已经学到了真正有用的东西。
c~����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