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最早接触最早吟诵的诗词之一。也是这首诗为我们传统的匮乏教育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每个家长都会用这首诗来告诫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知道一饭一菜的来之不易;要学会精打细算,用好手中的每分每厘。身为70后的我,当然也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其实我是家里的独女又生活在城市,从小对物质匮乏的环境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不知为何现在的我却养成了量入为出,买东西注重性价比的"好习惯"。
经常觉得自己没有长期理财用活现金的理念。不管是在收入不高的个人就业之初,还是在家庭收入稳步提升的现在,信用卡一直都只是我的另一种钱包形式而己,因为我从未尝试过透支或分期付款购买物品。
日常购物时我一般也会有比价的习惯。如果价位有高、中、低三档,经常会选择中间价位的物品。无论是在实体店还是在网店看到sαle的标识,就会有去淘一淘的兴奋。有时买的东西只是差强人意,但总觉得价格合适,买下来就是赚到了。
有人形容这种比价买东西的过程,追求的是买的快乐,而不是用的快乐。表面上看起来精打细算很划算,但把时间全部耽误在过程中,还一再低水准的重复购置物品,花时间花钱都不少却没有提升生活水平,得不偿失。
我老公的购物习惯却跟我恰恰相反。虽然我经常嘲笑他,但有时也不得不佩服他选择时的挑剔和购买时的不计价格,这些习惯都不太像从匮乏农村里出来的孩子。
他使用购买物品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无论手机、衣物、鞋子认准一样就会经常使用,需要更换时总是新旧更替一件进一件出,也不保留旧物,所以他的物品总体而言比较少而精。
选购物品时他显得非常挑剔,就算是亲自试穿过的跑鞋,跑完不舒服,宁可直接转送或放弃再买新的。有时我也会觉得有点心疼,但是他总是很有底气的说,自己赚的钱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是世界上最值得的事。
虽然我们夫妻俩的购物习惯不同,但基本还能保持互相接纳。近期我发现青春期的儿子选购习惯比较像我,对于购物还没有什么名牌概念的他,一般不会挑选精贵的东西买。开始我觉得节省也挺好的,慢慢的我也有所反省,不敢选择最好最贵的东西,是觉得自己配不上,所以不敢去追求吗?
不敢去追求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的孩子,容易把心思放在眼前成败得失的衡量上,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从小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多半敢于去争取,他们能够承受失败,也愿意给自己更多的机会,能够更好的享受所得。
其实有许多物品的价值并不是以它的标价为准的,还要看你在什么心境?因为什么原因购买的这个物品?它能给你带来的感受又是什么?想一想,30岁那年你想买给自己又嫌贵的那条名牌裙子,到了40岁时还有没有想穿的欲望。
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不攀比,也不困扰,从心所愿,更快乐的生活才是最高性价比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