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给王君老师的《诗词五首》写课评,发现老师对《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设计得真是太巧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教学这一课,却从没有想到过会以“愁”来整合设计教学。记得王荣生教授说,评价一个好老师有两条标准:其一,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其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反复读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不仅读到她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更感受到她的真纯和热忱。她用满怀的智慧和真诚的鼓舞点亮孩子们的世界,不仅教诗词,更教学生体验诗词背后的人生。
课评交过的这些天,我意犹未尽,结合个人思考的有效教学研究,再一次从王君老师的《诗词五首》里品匝出如下的收获,分享如下:
从王君的《诗词五首》探有效教学的秘诀
文/ 陈海波
王君老师《诗词五首》的教学自始至终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充满着生气,从内容到方法,从剖解关键词句到诗歌的情感、主题,从旧有的生活体验到诗词背后的人生,学生们兴致昂扬,一点一点,从浅入深,带着丰富的思辨色彩把五首诗词的“前生今世”探究挖掘个“底朝天”,充分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复阅读,发现了如下秘诀。
一、有具体明确的学法指导
陶行知说,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王君老师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思想,整个设计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也正是在“方法”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打开心扉,洞开心窍,让课堂不时绽放出思想的火花。
1.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会发现。
五首诗词,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感和主题,需要教学的内容很多,课堂的容量很大,但王君老师并不割裂五首诗词,而是巧妙的引导学生把五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用对比的方法去发现五首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简单的导入过后,老师抛出了一个有导向性的整合问题:
师: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的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的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
生:有为家事愁的,有为国事愁的。
生:有为亲人愁的,有为理想愁的。
……
一个问题荡开了学生的思维,于是七嘴八舌根据自己的对比思考,初步给出一个简单的分类。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对比分类,全课的整体意识已巧妙地建构起来,下面的分类教学正以此拉开帷幕。
五首诗词清晰地“散开”,两首是女人的愁,三首是男人的愁。接下来的,学生用对比式的学习方法去感觉两位女子各自为何愁,去感受三位男儿谁的愁最重,谁的愁又稍轻。
这种用对比的方式从宏观上建构课堂的方法,教会学生一种清晰的认知,这种认知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
像这样具体的学法指导还有,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上审视、善于从旧知识中提炼新感受、留意修辞的使用等等。
2.引导学生去关注挖掘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是展开教学的契机和抓手,深入挖掘和品析关键词是诗词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词,从很大程度上丰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
教学中,王君老师始终不忘引导学生去品析关键词,提醒学生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征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指引下,学生的发言都有了具体的依托点。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但“倚”字品得不够,哪位同学帮帮他?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浑身酸软,只能“倚”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关键词抠了进去,人物的形象随之鲜明丰满起来。
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求知识的方法。王君老师教给学生的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课,教师永远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积淀,只有自己这个“我”足够好,上出来的课才足够好。”可不可以这样推测,学生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这一点看,王君老师让古诗词教学充盈着学生生活的气息与影像。
1.打通生活与诗词的界限。
在生活中和行动中接受和理解事物,比之单纯地通过言语和分析感受事物,更易于学生理解,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更有力量。
虽然是古诗词教学,诗人生活的年代距学生已久远,然,王老师巧妙地打通诗词与学生之间的时空阻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的逻辑中去读,读悟。
在比较两位女子之愁时,王老师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挖掘、质疑: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去泛舟呢?
生:“日晚”应该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多么郁闷。
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质疑配图,并深入品味“日晚”的含义,真切地体会到了李清照愁之深重。
2.激发生活的体验去联想和想象。
整堂课的设计,王老师都是把思考和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诗词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充分体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剖析苏轼的愁时:
生:“鬓微霜,又何妨”,苏轼自己豁达的很,何来愁?
生:他像我们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生笑)
这里,学生很显然不自觉地通过联想和想象就把苏轼和自己的青春年少连为一体,以此来体验苏轼的情感。
在老师的深入追问下,又有了新的发现:
生: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值得挖掘一下,“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少年的血气了,所以,是趁着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是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放浪形骸做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词人想掩饰却终也掩饰不了的,想忘记也终于忘记不了的愁啊。(众鼓掌)
这种体验式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
三、善于启思开智
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开窍人,要通过开凿学生的智窍,启发学生的好奇性、灵性和智性,让学生满心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中。这一点,王君老师深谙其道,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智慧恰到好处地“鼓风送氧”。具体表现在:
1.充满智慧的预设。
根据“愁”来对诗词进行整合分类,在分类中用对比来剖析五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愁,很显然,这是老师预设的智慧。这种预设不仅体现在对教材的整合分类上,也体现在主问题和子问题的设计牵引上:
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望江南》《武陵春》中两位女子各自在为何愁?
《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三个主问题,轻轻地把五首诗词分开,让学生瞬间找到学习的方向,并在老师一步一步的牵引下情不自禁地“卷入”思考。
像这样的预设还有,为了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李清照的绝望之愁,老师讲述了杨过与小龙女的故事;为了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愁具体化,带着学生温习整合那些“愁”的“旧诗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壮志难酬之愁,和学生一起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学生被启发得激情澎湃,思如泉涌。
整堂课教师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这样的启思开智,恰体现了教师胸藏万壑,融汇了教师的精、气、神、灵、技、法,这样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真诚的倾听,温柔地助推。
教师的意义在于创设互相信赖、互为激励的和谐课堂,只有课堂充盈着自由、民主、开放的气息,学生那些多姿多彩的思想才能如野花野草般自由生长、自由舒放。
一遍又一遍梳理王君老师的教学流程,充分感受到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之情,每一个学生微不足道的发现,她都报以惊奇和新鲜感,不仅真诚的倾听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还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思考助推,循循善诱,透过文字我似乎看到了王君老师对孩子们满脸的欣赏和赞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内在的千姿百态在五首诗词中尽情绽放。
无真性情者不足以为文。无情趣者不足以为语文老师。
王君老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学她的对文本解读,学她的对教学整合,学她的一腔热爱,学她的青春常青的生命状态,学她的高贵的谦卑……
然后,让我们的灵魂像她一样,不生一丝白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