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医科学性浅议

中医科学性浅议

作者: 雨欲余 | 来源:发表于2021-10-12 16:27 被阅读0次

    中医科学性浅议

    摘要:目前,网络上中医黑和对中医接受程度低的现象并不少见,他们大多认为中医理论模糊落后、不科学,因此不可靠。中医到底科学吗?如果不科学,我们还应该相信中医吗?本文拟对中医科学性问题进行探讨,探寻中医的合理性甚至超前性,并由此对中医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中医具备客观疗效,属于广义的科学,并有其超前性;其中医理论的部分属于非科学,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的部分能很好地融合入近代的科学,具有科学性。中医理论虽然属于非科学,但它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而来,具有可靠性、实用性。笔者认为相比于中医理论,具有科学性的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近几十年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创新点:

    1. 对广义和狭义的科学概念做出区分,并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总结,建立明确的讨论基础。

    2. 将中医细分为中医理论、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科学性分析,更加全面,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3. 基于对中医的科学性分析,对中医各组成部分的近期、远期发展进行预测,为中医科研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医科学 科学划界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中医外治

    1 科学是什么?

    1.1科学的概念

    科学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其本意是“知识”、“学问”,与我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词的意思类似,即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1]。广义的科学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和“真理”一词含义相近。我们常常认为,科学还具有逻辑性(能够被推理而得)、系统性(各理论间具有明确的统一性而非凌乱不堪),其结论和结果应该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科学的精神即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迷信书和权威,是一种对真理的虔诚追求。而近代的科学起源于西方,常常以实证主义、实验方法为基础,这与近代西方话语权的强大有一定关系。这种以实证主义、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科学,我们也称之为狭义的科学。

    科学具有可靠性,但也具有局限性。一方面,科学常常受到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探寻本质的能力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有限,往往只能得到片面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习俗、社会主流的影响,真理往往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够被全社会接受。然而,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事物是螺旋发展上升的,科学因此也具有自我纠错能力,人类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是在不断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

    非科学是指对客观存在,即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未能作出客观的、系统的和规律性解释的学说,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非科学的学说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在社会中有特定受众的,以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也在不断完善的。但是非科学不同于伪科学。伪科学是打着科学的名号招摇撞骗,以此获得利益好处,其内容是完全错误的,是一个贬义词。

    由此可见,科学和非科学这两个概念的大致界限,便是前者是客观的、理性的、逻辑的、系统的,而后者是主观的、感性的、非逻辑的、灵感的、跳跃的。但科学并非是全然可靠的,而非科学也有其可靠之处。而近代的科学,以实证主义和实验主义为基础。

    1.2科学划界标准

    要评价中医是否科学,那么我们就要谈到科学的划界问题,其本质就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广义的科学其标准经历了5个阶段,包括逻辑主义的一元划界标准阶段、历史主义的相对划界标准阶段、以费耶阿本德为先驱的消解划界标准阶段以及以萨伽德和邦格为代表的多元划界标准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划界标准。

    逻辑主义的一元划界标准包含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和逻辑证伪主义两个部分。前者的划界标准认为只有由经验(观察、实验)证实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而其它都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后者的划界标准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误而且都包含着潜在错误,总有一天会经不起检验而被证明是错误的,它提出“证伪”是科学划界的标准,以可证伪性程度作为评估科学理论的标准。

    历史主义的相对划界标准认为,历史上每个研究领域在成为一门真正学科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常规科学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相异的例子,异例的积累就会导致范式危机,而危机的加剧必然要引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革命,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划界标准为其是否占据范式地位,即统治地位。

    以费耶阿本德为先驱的消解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分界是一个伪问题,科学认识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而分界是不可能的。

    以萨伽德和邦格为代表的多元划界标准中,前者以理论、共同体和历史情境,作为科学划界标准的三要素,并以此为基础,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的多重角度,设计出一个多元的科学划界标准。后者邦格历来以精确性而著称,他将知识领域分为十个要素,以此来考察一个理论是不是科学。同时,萨迦德和邦格还认为,科学划界问题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划界标准则是“划界-活动”的产物而已,正如一个中国人要评价汉字是否比英文更加美丽,也可以选择不对事物进行这项实践活动。

    由此看来,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核心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清晰走向模糊,从本质主义走向了建构论。[2]科学的划界标准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科学性与否的标签只是一种评价,不应该作为一种学说正确与否、可靠与否、存亡与否的决定因素。

    2 如何对中医进行科学划界?

    2.1目前中国学者对中医划界的看法

    中医,也称汉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哲学基础,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解剖生理学内容和以此为基础的病理观、诊断观、治则治法,除此之外,还有发病观、体质论、养生防治等特色内容。2.中药方剂,包括理论和实物,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性五味、药对组成、配伍规律等,而实物即药物本身。3.中医外治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和中医理论两部分。接下去笔者拟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科学性分析。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如肝心脾肺肾、气血津液、邪气、正气等,都是基于人体实质组成或生理现象的笼统概括,在观察手段更为丰富、观察精度更加精准的当下来看,是十分模糊和不精确的,它们既不能被科学方法精确证实其具体组成部分,也不能被证伪,应属于哲学的范畴。因此,中医理论的部分应归属于非科学。

    其次,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都是具有形质的,是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燃烧、萃取等并检验的方法得知某味中药的组成,通过动物试验、人体试验等获得某方剂的药理作用,通过临床检验、影像检查等得知针灸的生理效应等。对这两个部分,我们可以进行可控制、可量化、可重复的实验过程,因此,它们可以较为顺畅地融入现代科学研究,成为“科学”(狭义)大营中的一份子。研究显示,中医药研究涉及药理与药剂学、综合性补充医学、化学医学、化学分析、植物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研究方法、普通内科医学、医学研究实验、化学多学科领域等、肿瘤学。从中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研究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3]。

    由此可见,中医理论是一种非科学,而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本身可以融入科学研究,成为近代科学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当下主流医院的中医确具疗效,从这个角度上来,中医是无疑属于广义的科学的一部分的。如果我们将广义的科学知识分为实践真理、观察真理和形式真理三种类别。实践真理指的是人类已通过还原论、实验法进行的,以目前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程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加以利用的部分,比如已经证明了其药理作用并且上市使用的中药提取物药品。观察真理指人类无法进行精确分析,但可以加以观察的部分,比如配伍复杂的方剂无法获得其精确组成部分,组穴灵活的针灸治疗难以获得其微观解构,但可以看到其临床疗效。形式真理指人类仍然无法判别其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部分,如中医的以形补形、全息疗法。那么中医的的各部分内容也可以与之一一对应,有此可见,中医不仅是广义的科学的一员,还更加具备超前性了。

    2.2中医的科学划界之我见

    首先,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中医科学性问题,是因为无论中医是否具有科学的形象,更为根本的,这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战争[4]。而之所以会出现对中医的科学性划界,主要是由于近代以来“科学”一词地位的上升。实验主义的方法论,更加精细的观察和计算为西方世界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跨越式的发展,而近代的中国却因此落后挨打,民族甚至因此几乎灭亡,近百年的中国人民对于这种近代科学方法具有几乎全然的相信和推崇,导致中医不得不面对“科学”与否的审视。这股风气是强大的,甚嚣尘上,甚至多次几乎扼住中医发展的咽喉,使中医在近代几次面临灭顶之灾。近代的人们,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接受现代教育的一批人,之所以会成为中医黑,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走到临床上去看看中医药的真实疗效;也没有追随邓小平先生“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和毛主席杜绝“本本主义”的教导,只是一味地站一个“科学”的主义……这些行为,使中医在近百年蒙受了许多阴影。

    在我看来,中医和西医,包括和现代科学的最大不同主要还是在于认识的精度不同。由于技术有限、观察设备有限,古代医者对身体和世界都只能通过简单的直观的观察,归纳出粗略的笼统的概念,然后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构成理论,再用以改造世界和治疗疾病。认知和描述事物之间关联性是中医思维逻辑的基本模式[5]。而近代西方世界在精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见到更小的组成单位,加以命名,然后不断地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以至于有些现代高知学者对自己分科所知极细,但对于领域外却一无所知。中医无疑是重整体而轻局部的,甚至对于一些局部是比较缺乏的。而西医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把控,虽然有整体的认知把所有细节都拎起来,但在使用上往往略显不足。就临床治疗疾病而言,理想的状态就是中西医结合,中医整体治疗,西药改善症状,尤其是在手术切除病灶前后请中医整体调理。而从中西医两种理论的未来发展而言,我个人认为,对整体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平台,可以通过中医哲学概念归纳西医细节概念,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中医由于缺乏细节的概念,无法建立细节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于细节的发展往往会后劲儿不足。在近几十年能有长远发展的,主要还是具备“科学性”的中药方剂、中药外治技术,而不是传统的中医理论。而西医若能跳出细节的井底,便能见到更加完整的天空。

    总而言之,中医具备客观疗效,属于广义的科学,并有其超前性;其中医理论的部分属于非科学,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的部分能很好地融合入近代的科学,具有科学性。中医理论虽然属于非科学,但它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归纳而来,具有可靠性、实用性。笔者认为相比于中医理论,具有科学性的中药方剂、中医外治技术能在大数据的当下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同时,在中医走进中小学教育的当下,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多多接触中医这个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征、民族品格的内容,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攻击中医的人能够越来越少,接受中医的人能够越来越多,中医能够早日从现代性的对立面转变成为中国在探索自身的现代化过程中最强有力的符号。

    参考文献

    [1] 张春丽. 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划界与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J]. 医学与社会, 2011, 24(4): 35-37.

    [2] 贺天平,庞得生.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学划界标准[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1(1): 58-63.

    [3] 朱晶.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作为实践的中医[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 35(6): 116-122.

    [4] 乔文娟. 科学划界视域中的中医与科学[J]. 人民论坛, 2011(29): 178-179.

    [5] 蒋永光,任玉兰,刘娟. 有关传统中医理论科研思路的思考[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4): 577-58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科学性浅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tj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