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为了拍戏,疯狂增重或减重,似乎是国外演员的专利。
国内不是没有,只是相对少见很多,而且增重减重的幅度大多不高。
如今有关部门出手整治过高片酬,各路媒体和舆论声讨“流量明星”好吃懒做,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了赞颂,关于演员的幕后付出,观众才了解到更多。
说来奇怪,中国的演员拍戏的量完全不输好莱坞,怎么就没一个类似克里斯蒂安·贝尔,能够胖瘦自如的人物呢?
①明星很忙
是中国演员质素不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吗?
可能不是。
要找还是能找到好几个的。
2008年上映,由顾长卫执导的《立春》,近40岁的蒋雯丽为了饰演一个平庸的大龄妇女,不惜增肥了30斤,把自己从女神变成了一个路人大妈,不久后又瘦了回去。
2006年港剧《肥田喜事》,胡杏儿狂增超过40斤,帮TVB省下了硅胶道具的钱,之后又在两个月内瘦回去,继续拍其他戏和出席商业活动。
时间近一点的,仍未上映的《跑马》,任贤齐一口气肥了超过50斤,体重达到200斤。
可惜由于该片导演钮承泽身陷性侵丑闻,恐怕是要进监狱,导致制作中的项目搁浅。
不想白胖一场的任贤齐说想买下版权,自己亲自导演完成作品,但愿他能说到做到,树立一个榜样。
有时候,不是演员不愿意去行动,而是条件不允许。
媒体往往只会选择追着明星报道,为角色增重瘦身的演员或许在国内早就习以为常,但不出名的人,写来没人看。
背负着流量的明星呢,往往又不只是做拍戏一件事情。
他们要走商演,上综艺,拍写真,以维持自己的曝光度。尤其是偶像明星,他们的合约可能会写明身材相貌要求,未经允许不能改变形象。
增肥减重牺牲自己形象事小,耽搁了时间事大。
接二连三的通告,令到备受关注的演员们根本没这个时间陪你导演玩。
不拿小鲜肉,就拿邓超来说。
自从成为了《跑男》的常驻人物,他主演的电影,多数成了喜剧。
为什么是喜剧?
因为拍喜剧相对轻松,双线作战问题不大。
直到2017年完成了《奔跑吧第一季》的录制,他立马进入到《影》的拍摄任务,先增重后减重,回归了“演员邓超”的本色。
或许是此番举动赢回了口碑,或许是感觉这么做太累,知道只能二选一,电影上映后,邓超宣布退出“跑男”。
然后,他2019年自导自演《银河补习班》,2020年出演《我和我的家乡》和《金刚川》,至少作品全都回到了及格线之上。
拍好一部电影,演好一个角色,需要高度的专注。
好莱坞有成熟的工业体系,顶流演员靠票房分红就赚翻,只需演员做的事,上节目基本都是为了宣传电影;中国电影和娱乐圈还在一滩浑水之中,在如今的票房分成体系下,纯演员就算有资格拿票房分红,也分不了多少。固定片酬给个人貌似很多,实际上再给到幕后团队或者经纪公司就够呛了。
于是想要赚更多钱,电影之外短平快的工作就成了更优选择。
没有足够的专注度,别说增肥减重了,可能有些人连背台词都没空。
也别太怪责“数字先生”和“数字小姐”,因为拍戏不是他们的全部。
②缺少模范先例
娱乐圈形成不良风气,被钱收买的媒体得负上一点责任。
多年来吹捧的都是偶像明星,真正有实力,值得被赞扬的演员却被晾在一边。
大众看到的,是装模作样的鲜花鲜肉,是毫无营养的绯闻炒作,是价值观扭曲的舆论导向。
1991年电视剧《唐明皇》,林芳兵为了达到史料中唐朝“以肥为美”的效果,增肥数十斤的事迹,在以前有谁提及?
没有任何一个人凭借痛苦的增重和瘦身行动赢得全民喝彩和荣誉,那后人便缺少了去效仿的动力。
好莱坞很早就有了为电影“献身”的模范。
1980年《愤怒的公牛》,罗伯特·德尼罗要肌肉的时候有肌肉,要肥肉的时候有肥肉,要演技的时候有演技,强势拿下奥斯卡影帝,奠定了自己影坛大佬的地位。
他告诉了大家,这件事是值得去做的。
好莱坞现在有这么多的敬业演员,离不开罗伯特·德尼罗这些成功的模范。
本来辉煌的香港电影有机会树立起演员模范。
2001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瘦身男女》,刘德华和郑秀文分别扮演了大胖子和大胖妞。
如果他们真的增肥,效果肯定是更好的。
但两人同时是当红歌手,还有演唱会要开,只能是穿着夸张的硅胶,来增添喜剧效果。
最终所起到的模范作用,只停留在了“演员很辛苦”的层面上。
演员的付出容易赢得观众的认可,到如今舆论开始重视这方面,片方很自然要拿出来做宣传。
或许以前没有模范,以后就会有了。
可是也有一些奇怪的声音混淆视听。
一些宣传增重个10斤都好意思拿出来说,甚至夸大其词,对剧情内容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真不知是谁给的自信。
③缺乏强硬剧本
在好莱坞,剧本一旦确定,除非导演和演员咖位足够大,否则一般情况下难以更改。
所以如果对剧本不满,导演或演员都会提前退出,以避免拍出来的效果不合自己意。
在中国就不同了。
编剧的地位远不如导演和演员,只要演员足够有名气,修改剧本,那是常规操作。
只要在网络上随便一搜,擅自改剧本的争端五花八门。
剧本可以随便改,那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增重瘦身?
直接把设定改了不就完事。
既然没必要这么做,愿意去做,去牺牲的人,自然就少了。
况且,真正强调角色身形变化的作品,或者突出暴瘦、暴肥的角色在国内并不多见,就算演员有意要这么做,也难以找到值得去付出的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近年演员“变形”总是能引起热议,才有人想去拍一些相关的剧本。
然而,看看这些年的《胖子行动队》,《肥龙过江》,《月半爱丽丝》的品质,主演们没有选择亲自增肥,而是选择用硅胶、化妆技术,着实是“明智之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