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1800年过去,有人将医圣张仲景留下来的药方奉为圭臬,也有人对他的一些药方视如敝屣。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药方,却并非以上两种情况。它是治疗肝着的千古名方,它饱受争议、埋没千年的原因却只因为其中的一味药。
事情要从我最近接诊的一名患者说起……
肝着之症
李女士今年五十多岁,平时脾气不太好,总爱生闷气,以前经常嗳气。
因此她患有一身的病,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肺结节、肝肾囊肿、慢性胆囊炎,8年前还因10多厘米的子宫肌瘤做了手术。
她的主要症状是痰多,胁肋部胀痛,常要用手捶打才觉舒服。
患者自觉鼻部、喉部、上肺部粘痰多,咳出的痰色白而且特别粘,人怕冷风,吃了油腻的不消化,胸胁痛加重。有口干无口苦,大便可,舌体胖大舌下瘀阻,脉沉细。
这是痰瘀互结之证,由于患者长期心情抑郁,肝气郁结而致肝经气血郁着不行,久致血瘀,肝郁乘脾,脾虚生痰,气滞痰凝,痰注于肺,故觉上部痰多而粘,正是肝着之证。
于是我就用了张仲景的旋覆花汤,当然还有其它治疗痰瘀的方子,具体开方如下:
法夏30克、浙贝母30克、炒白芥子15克、厚朴15克、苏叶10克、桔梗10克、陈皮15克、茯苓30克、炒山楂20克、黄芪30克、猫爪草15克、甘草10克、党参15克、旋覆花15克、茜草10克、天花粉15克、桂枝10克、全瓜蒌20克、薤白10克、枳实10克、胆南星10克、生牡蛎30克、生姜3片
7付,水煎服。
这个方子合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瓜蒌薤白枳实桂枝汤、消瘰丸、当然还有旋覆花汤进行的加减化裁的。
旋覆花汤
要讲旋覆花汤,首先要从肝着证开始讲。
《伤寒杂病论》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肝着出自《金匮要略》: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是指因情志所伤或寒热失调导致肝经气血郁着而不行反注入肺而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
常欲蹈其胸上就是胸胁部痛,常常要用手捶打才感觉到舒服,甚至感到要用脚踩才可以。这个蹈就是用脚踩的意思,形容疼痛的程度。
旋覆花汤以旋覆花通肝络而行气,以茜草活血化瘀,助以葱茎温通阳气而散结。此方被叶天士推崇为“络以辛为泄”的治法祖方。
张仲景所创“旋覆花汤”,药仅旋覆花、新绛、葱三味。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然而虽只是三味药,却是大有学问,而且还有一味药争议不休,一直延续1800多年。
这味药正是“新绛”。
“新绛”究系何物?
新绛到底是一味什么药?
方中“新绛”一药究系何物?
1800年来,众说纷纭,让人不免混乱。
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争议,导致“旋覆花汤”这一药方被埋没千年,成为医圣张仲景最受争议的方子之一。
因为这一争议,也为了找出真正的“新绛”,我翻阅了众多资料,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仅仅是揭开“新绛”一层薄薄的面纱。
更多的真相,早已被掩埋在1800年的历史尘埃中。
晋代陶弘景认为是新绛为新刈茜草,但原方中剂量为少许,似乎不妥。
清代方书常将“新绛”写作“猩绛”。
解放前曾有取用清代官员所戴红帽上的红色丝线充作猩绛的。旧时认为猩绛正品是以真丝线染猩猩血晒干而成。
这似乎难以让人置信。
明代赵以德:“新绛疑是绯帛也,凡丝皆理血,血色红,用绛尤切于活血”。
清代尤在泾:“绛帛,入肝理血……。”
清代唐容川:“惟新绛乃茜草所染,用以破血,正是治肝经血着之要药。”
黄树曾:“新绛乃红兰花所染绯帛,是治肝经血着之要药。”等等。
上列诸说,有以新绛为绛帛或绯帛者,有以新绛为茜草或红兰花所染者。
《名医别录》云∶“茜草……可以染绛。”
汉代用茜草染绛,应该是很普遍的。
所谓“新绛”大概是指茜草初染后,尚未经使用洗涤之丝织物;用于煎剂,其起作用的似乎主要是茜草之汁。
《别录》记载茜草有止血及治疗内崩下血的功效。
茜草对于旋覆花汤的主治是完全符合的。唐容川认为新绛是“茜草所染”,并非虚妄。
虽然从红花功效来看,用于旋覆花汤,其理亦当,但若论与新绛的关系,终不如茜草染绛更为贴切。
根据以上资料,我在临床实用上用茜草代替“新绛”,但要增加其用量,疗效可靠。
从原方之意,旋覆花、茜草、葱,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但仅用3药,药单力薄,故在使用时多与他方加减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