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说到婚姻,常听人提到“缘分”。缘分是什么?“千年等一回”?月老牵红线?,这都是空话。是封建婚姻时代编出来的遮羞布。当代人说缘分,皆为应酬套话,或是祝贺之语,无人相信真有缘分之说。常听说婚后有个“磨合期”,磨合是忍耐,是包容,这里面隐含着痛苦。磨而不合,与所谓缘分无关,皆是个体因素。过分重视外在条件,忽视内在素质,婚前隐而不发,婚后发而不隐,自然矛盾重重。
现在的年轻人,和前辈相比,都是蜜罐里长大的,耐受力差,醉在爱情中还没醒来,哪里能经受婚后“磨合”的痛?这是当下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关于友情与婚姻,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如是说:旅行最能实验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时最麻烦又劳顿,易使人本性毕现。经过长期共同苦旅 ,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方可结交成友。结婚之后蜜月旅行,如果颠倒次序,先旅行一个月,车马劳顿之后,双方仍未看破,未曾相互厌恶,还要维持婚约,这类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艰苦识人心,真情必须苦中来。由此我主张,为了未来的婚姻质量,恋爱时不需要互相刻意讨好,取悦对方。可以换一种方式,双方直率坦白自己的弱点与不足,让对方审视接受,恋爱时已经接受了的,婚后自然不会有失落感,被欺骗感,婚姻才会终其一生。
/32/
生物世界,人最复杂,每人都如一本书,内容各不相同。历代小说作家,以现实为基础,虚构故事,力展人之本性特征。仁爱宽厚的,气量大度的,虚伪薄情的,狭隘自私的……。但小说读完了事,读人则不同,还要实实在在去面对,无法逃避。所以读人比起读书困难多了。
比如恋爱的时候,真心追求你,便会甜言蜜语,内心污垢深藏不露,你若不能识别,婚后暴露出来,悔不该当初。再比如,你辛勤耕耘时,他袖手旁观,说三道四,当你收获时,又会想尽理由,毫无愧色,去分一杯羹。面对权势,有人刻意讨好,极尽温柔奉承之能事;面对成功 ,也有人编造谎言,毁人名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本意究竟指什么,不得其解。古今学者研究孔子者甚多,看法相左的不少,无法辨其真伪。倘若孔子的意思说的是阅人,我的看法,四十有点过早,不适合所有人。现在人的寿命长,不惑之年也应顺延推后,人过六十而不惑才有可能。当然,惑与不惑,根本区别在于知识的积累,也有人不爱动脑,惑了一辈子。
/33/
我们这一代人,有个别名叫“老三届”,在1968年,十几岁的中学生,放弃理想,过早地失去老师的引领与呵护,进入陌生世界,接受社会熔炉的锻打。
曾记得,无论在田头,还是在工厂,周围的人都为生活而奔忙。除了劳动、工作接触,没人在乎你的存在,也没人重视你的德才。希望有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遗憾的是无人可找;常有想说的话,却无人可说。时间长了,学会了沉默。
爱读书的我,精神是需要安放的,书本是最理想的地方。走进书里,便成了书中的人物。看《红楼梦》时是林黛玉,看《简爱》时又成了简爱。陪着主要人物喜乐、流泪,合上书本忘记自己是谁。在虚幻的世界里,有种别样的感受,比现实生活紧张而有情趣。如此将生命的时光虚度,高考改革,才找到人生价值的归途。
移情入书,心理学中称为内模仿,可以忘却现实生活的孤独。十年沧桑,寂寞时光,让沉默变为成熟,最终能以沉稳对待生活。生活中即便缺少热心与爱,书本却能帮我把爱心与热情完整保留。
人生的路,很艰难,但必须自己走下去。首先是选对方向,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慢些可以,绝不停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