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元年,四川一位年轻人,跟着父亲进京赶考,一举夺得事实上的头魁,名动天下,震动了主考官兼文坛领袖欧阳修。
那么欧阳修是怎样打动的呢?起因是这个年轻人文章里提到的一个典故: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自负是无所不知的,没成想被一个毛头小子难住了。心想,定要问个明白才是,于是找来了年轻人。结果年轻人脸不红心不跳,轻飘飘地说:
“何必知道出处!”
不用想,这典故肯定是这小子杜撰的。
这种情况,放到今天,就像某些学生写作文,为了显得有深度,随便写一句像是很有哲理的话,然后加一个外国人名字,就可以拿来糊弄老师,并美其名曰“引用”。
如果老师是个傻子,这种“引用”可能会蒙混过关;但老师不是傻子的话,就该“引用”的人傻眼了。
很明显,欧阳修不是傻子。不但不是傻子,还是一位出色的老师。面对年轻人的忽悠,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说对了,这个来自四川的年轻人,名字叫苏轼,他日名动天下。
慧眼识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