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说不清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罪大恶极,还有人说他的丰功伟绩转动了历史的车轮。下面从《世说新语》的角度来说说曹操是什么人。
第一,从出身来说,名人多是家族成员,曹操不是。
名人前代做过什么官基本都清楚,曹操的出身无法解释。其父是大太监的养子,姓曹。但在曹家和夏侯家族是什么关系?不知道。
但是曹操的家族属于顶级豪门,他的父亲可以花1亿元买下三公之一的阿丘。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受人尊敬和敬仰。曹操一家人被鄙视,被羡慕,被害怕。
第二,名人通常非常注重形象,端庄帅气。曹操的敌人袁绍和刘表,曹操的于迅和钟繇都是典型的名人。曹操长得不好看,个子矮,行事随便。
《世说新语》里有一派叫“容止”,讲的是很多美男子的脸蛋和风度是多么迷人。曹操有一次要去见匈奴的使节,他一想,自己的样子真的很糟糕,不要让匈奴使者看不起自己,他们也看不起朝廷,别让他以为中原无人。于是找了个叫崔岩的帅哥冒充自己。但是曹操没说不露面,他让崔妍坐在床上,曹操自己拿了一把刀,站在床边。
接待仪式结束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王维怎么样?”匈奴使者答曰:“王维之雅气非比寻常,而其床前持刀者,乃英雄也。”
身为匈奴使者,曹操自然视他为潜在威胁,于是派人杀了他。因为这个故事,就有了“捉刀”的典故。这个故事,当然是想表现曹操的背信弃义和残暴,但也可以看出曹操的长相并不符合一般的审美标准,肯定也远远达不到名人的标准,但他有自己的英雄气场。
第三,曹操公开提倡用人标准,是反对名士的。
曹操写了《求贤令》,提倡任人唯贤,明确提出道德不好的人只要有才就要重用。这个标准对士绅不利。对名人最有利的人才选拔标准,就是争夺那些德行高尚,看重孝道、诚信、孝道的人。
所以提倡孝道对士绅有利,但士绅以任人唯贤的方式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就不友好了。到汉末,阶层流动的通道几乎被堵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做了这么大的事业,创造了这么一片天空。
第四,按照我们现代人习惯的说法,曹操是一个杰出的作家,其实这也是针对名人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士族注重学习经学,不注重文学创作。当时认真的名人,比如袁绍一家,研究易经的;杨修家学《尚书》的杨弘农,并不注重如何把文章写得漂亮。所谓的美文,既有喜欢用华丽辞藻的,也有曹操写的,看起来简单,但是特别悲壮,特别善于直戳内心的。
也就是说,曹操的精彩诗文,实际上是跳出了当时名士的传统。
总结一下,曹操是从出身、相貌、用人标准、文笔四个角度反名人的。但为什么他是反名人的名人,他终究还是名人?
第一,曹操内心其实是有对名人的敬仰的。他年轻时喜欢和名人聚会。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曹操和袁绍年轻的时候一起去抢人家的新娘,逃跑的时候迷了路。袁绍倒在荆棘中,动弹不得。曹操故意大叫:“偷新娘的贼来了!”袁绍吓了一跳,瞬间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一跃而起。
这个故事意在表现曹操的机敏和袁绍的笨拙,似乎预示着日后官渡之战的结束。——可以想象,如果最后的胜利者是袁绍,这个故事绝对会是另一个版本。但这个故事至少反映了曹操年轻时与袁绍关系密切。
史书上有很多线索,说明曹操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去袁绍的圈子,基本上袁绍是大哥,曹操是小弟。
大家都知道,对曹操有一个评价,“治天下之能臣,乱世之奸臣”。这个评价是怎么来的?曹操坚持要来。
有个有名的人叫许绍,汝南人,和袁绍是老乡。他特别喜欢评价别人,而且评价的很好。他每月对他们进行一次评估,这被称为“月度评估”。曹操还没出名的时候,经常用很卑微的话,大礼相赠。请许少给我一个评价。许绍一开始拒绝,后来曹操得到机会,威胁许绍。历史书上没说是怎么回事。许绍无奈,最后说:“你是清平的汉奸,乱世的英雄。”然后曹操高高兴兴的走了。
曹操不是一个名人,但想向一个名人学习。但最终曹操还是让自己成为了很多名人模仿的对象,这也是曹操是“名人”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曹操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后很多名人的风格。
这种风格时好时坏。鲁迅先生在谈曹操的时候,特别强调“开合”。曹操胆大,说话随便,毫无顾忌。别人不敢说的,他敢说。他说,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当皇帝,多少人当国王。曹操说他不想当皇帝,然后说,我死后,我要我的小老婆们改嫁,让她们告诉她们的新丈夫,我不想当皇帝。别人都不敢这么说。
我们前面提到的名人,除了孔融,还是比较矜持的,他们把规矩看得很重,很多行为都要在礼仪的框架内,所以曹操很自由。和孔融一样,曹操也是开风气之先的人。
比如魏晋名士大多喜欢读老庄,也可以认为曹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来大家都死守儒家经典,现在他们强调不受礼仪约束,自然想读儒家之外的书。于是他们发现老子有意思,庄子真好看。曹操虽然谈老庄不多,但对儒家经典不太重视,特别喜欢读书。
曹操在位的时候,并没有篡位。他一死,儿子曹丕就让位给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可以说曹操的死标志着汉朝四百年历史的正式结束,但曹操的自由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