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最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期望孩子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可是“好逸恶劳”乃人之常情,孩子们怎么会愿意放下游戏漫画,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呢?于是家长想方设法和孩子斗智斗勇。家长不仅要工作挣钱,还要陪孩子上培训班,还要费心陪孩子写作业。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可谓机关算尽,但孩子成绩就是起不来。
带孩子是一门学问,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也有一些乖孩子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终于考上了北大。父母长出一口气,辛苦辛苦18年,终于可以解放了,可以过自己幸福的中老年生活。
但事与愿违,2016年11月一则火爆教育界的一则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徐凯文)显示:
北大新生,30%觉得学习没有意义;40%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另一位同学说: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一位大学生说的: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更严重的问题,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空心病、抑郁症在向低年龄化发展,自杀现象以前在大学校园出现,现在却频繁发生在高中校园。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哪些问题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不同的家庭或学校激励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以及我要去向何方。

家庭激励的主要因素,一是父母的引领能力,一是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
父母的引领能力:
引领能力不是指父母有多有钱,而是指父母有良好的人生态度,对孩子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孩子自我激励能力:
指孩子为了达成某个目标,因而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划出这四种家庭激励模式。我们假想一位孩子成绩非常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根据不同的家庭激励模式,孩子的心理是不同的。如图所述:
1、恐惧式激励
孩子心理:如果我考试不及格,爸爸会打死我的...;如果我考不好,妈妈就不爱我了。
恐惧式激励家庭常采用大棒、威胁、焦虑式激励,常常说:完不成... 就... 在这样环境成长大的孩子,通常因为害怕犯错而被动,紧张。
2、诱因式激励
孩子心理:如果我考上第一名,爸爸会送给我一台手机;老师说考了95分以上,这个假期可以不写作业...;
诱因式激励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斤斤计较,急功近利。现在我们社会上还有一个词,叫“精致利己主义者”,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3、三无激励
成绩长期很好的孩子,应该不在此列。父母觉得成绩无所谓,孩子也乐于这样,除天才外,成绩很少优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由于能力不足,什么都不会做,因而显得不自信,自卑。这些与他拥有的财富没有太多关系。
4、态度式激励
孩子心理:我喜欢文学,我希望考上北大中文系,那里有很多优秀的导师可以带领我,还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一起交流。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真正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正是我们这次课程的最终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激励方式并非始终在一个区间。比如爸爸可能使用恐惧式激励多一点点,而妈妈采用诱因激励多一点点。也会在乎孩子的自尊,也会告诉孩子一些价值观。我们大部分家庭其实四种激励模式都在使用,只不过使用比重不同、使用方式不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尽自己可能,通过做好自己,影响孩子的人格,从而增加孩子地“内在激励”比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