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体系婚姻育儿读书
不表扬不批评,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解读《习惯的牢笼》)

不表扬不批评,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解读《习惯的牢笼》)

作者: 读写马拉松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14:23 被阅读19次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想了想,然后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给孩子们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而玩了!

    与本故事类似的,《如果您不幸福,只有两个原因》提到一个问题:比如孩子捡到100块钱,没有自己买糖吃,而是交给老师。参见:https://www.jianshu.com/p/54be9ad5ddab

    两个故事都说明同一个道理:

    表扬、批评,会破坏孩子的动机。

    因此作为老师或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即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需要采取尊重的态度,让孩子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道理听起来不错,然而当孩子把100块钱用来买糖吃,父母老师就坐不住了:“这孩子怎么尊重?怎么尊重?”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影响孩子的习惯

    如下图:

    原创:任我行书院邝爸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一、改变动机

    先用“老人与小孩子的故事”来理解这张图,一个人的行为由如下5方面构成(实线椭圆)

    1. 环境因素:孩子觉得老人家门前宽敞、平坦,很适合嬉闹
    2. 动机:孩子天性喜欢玩闹
    3. 想法:到老人家门玩的想法产生
    4. 行动:采取行动,约小朋友到老人家门玩
    5. 结果:孩子玩得开心,老人难以忍受

    孩子来玩耍,动机是内在喜欢玩,图个开心。老人采取改变孩子动机的方式,让孩子从“喜欢玩” 转变到 “为了老人的奖励”。于是当奖励降低时,孩子的动机消失,再也不来玩了。

    如《如果您不幸福,只有两个原因》中提到的,表扬、奖励、批评、要求、指责等评价,都会破坏对方(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天然动机。然而作为家长会想:我不想学老人搞破坏,我要搞建设,要培养孩子好的动机,又该怎么做呢?

    我把“想象力、热情、动机(如求知欲、善良、坚强...)”称之为孩子的天份。
    它们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身教引导、并提供机会让孩子自由发挥天份。而多余的动作(表扬、奖励、批评、要求、指责等),可能是以“培养”之旗,行“抹杀”之实!

    内在天份与外部力量
    1. 想象力: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在大脑里合成新事物的能力,如晚上孩子不愿意一个人睡,对爸爸妈妈说:“房间里有大灰狼”。孩子其实并没有说谎,他可能看到墙壁上的纹路,就想到了大灰狼的样子。就像科学家夜观星空,把一部分星光命名为“天狼座”一样。可是父母走过来说:“我们家没有大灰狼,不要乱想,赶快睡...”。父母一边想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一边就这么抹杀想象力,多可惜啊!如果父母换个角度,和孩子一起认真观察墙壁上的纹路,然后你们一起发现墙壁上不仅有“天狼座”,还有“仙女座”、“水瓶座”...这就提供了身教,提供了机会,孩子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 热情:从事一项事务,达到专注甚至忘我的状态,并不断追求这种状态。有学者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如孩子天生喜欢涂鸦,几岁的孩子最喜欢到处画,墙壁上、地板上、沙发上等等,都被孩子搞得“色彩斑斓”。这就是孩子的热情,一开始父母拦都拦不住。可父母对于孩子,毕竟太过强大,总能想到办法把孩子给拦住:“不准在墙上画,再乱画就不给你买彩笔了!” 多可惜啊,这就是抹杀热情!孩子的热情就值一桶“立邦漆”?换个角度,父母提供给孩子机会,给一面墙给孩子随便画,然后再存点钱买桶“立邦漆”,这就是提供了机会,支持了孩子。

    3. 动机:对孩子来讲,探索这个世界就是最原始的动机,孩子天生渴望探索这个世界,天生就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天生就有丰富的热情。以阅读为例,阅读正好能满足孩子这三种天性,所以孩子天生就喜欢。但有妈妈因此很困惑:“我身教很好啊,我很喜欢看书,一个书房里全是书,都是世界经典名著”。再往后聊几句,原来这位妈妈家里真的“只有世界名著”,还是未删减版本。疏不知正是这些世界名著抹杀了孩子探索的动机!对几岁的孩子来讲,百万字的大部头远远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直接把孩子的热情变成焦虑。如果父母再来点奖励措施:“你把红楼梦读了,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场玩”;或提出要求:“读红楼梦吧,都10岁了,只看漫画像什么样子?”...多可惜啊,这就是抹杀动机!换个角度,父母选父母的书,孩子选孩子的书,一起打造家庭阅读氛围,这就提供了身教,提供了机会。

    二、改变环境

    改变环境属于“父母力量”的一部分,是最容易着手,也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方式。如:
    1. 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包括不限于如下:
    A、全家约定好看电视、使用数码设备时间。在约定的时间之外,全家人都不能看电视、不能使用数码设备。
    B、学习环境,比如书房、书桌、各种书籍。其中孩子需要自由决定自己读什么书,而不是由父母指定的、要求的。
    C、约定共同学习时间。如孩子写作业,父母就阅读,而不是玩手机。这样孩子就不会认为写作业是很苦的事情,不是家长老师对我的惩罚。

    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其核心点在于:
    父母与子女一起成长,而不是自我放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2. 经营朋友圈
    人是社会动物,内心渴望与人交往、得到认同。好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仅次与父母,等孩子稍大,心里话不太愿意跟父母说,如果有“经过父母认证”的好朋友可以分享心里话,那是孩子的福气,也是为人父母的福气。孩子有这样的朋友以后,如果再遇到其它“朋友”,孩子就会想:这位新朋友和老朋友是否合得来?我和新朋友交往是否会伤害到老朋友?...当孩子有了这些思考,就会自动过滤掉“不合适的朋友”。

    反之,如果孩子缺乏“经过父母认证”的好朋友,一旦遇到与你家庭价值观相背离的孩子,你的孩子可能会作出不恰当的选择,为你和孩子造成巨大的困扰。

    因此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交往的朋友,了解朋友的家庭,甚至对应孩子的朋友圈,成立“家长圈”,一起积极制造机会让孩子与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并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

    虽然孩子的朋友圈非常重要,但家长亦不可过渡参与。如下面几种情况:
    A、孩子与好朋友的矛盾,父母可以倾听、在孩子需要时再提供支持,切不可越俎代庖!孩子之间的问题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解决,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
    B、对于“坏朋友”,即“价值观”与我们不一样的“朋友”,父母亦不可太强势干预,而是客观分析对方的“特质”,说明他的价值观和我们家的价值观有哪些不合之处。整个过程务必客观,不攻击对方,甚至分析对方某些特质虽然与我们不合,但在某些场合反而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相信孩子自己会验证,自己会判断。

    关于营造家庭学习氛围、经营朋友圈,请参见专题:《四线人脉及策略》。

    3. 学校要素
    女儿闺蜜的妈妈问我择校的标准,我内心到有几个标准:
    A、我们两家的女儿,如能在一所学校就读,那是极好的,我愿意为之付“择校费”。如“经营朋友圈”所述,以过家长认证的朋友,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
    B、初中不住校。初中正是青春期,家庭就是学习“爱商”的地方,比知识更重要。有家长会问:初中多忙啊,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多可惜?我的想法是:女儿是我生的,如果我们都没问题,但她与我都不亲近,她能与谁亲近?一个人即使成绩好事业好,但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没有体会到足够的爱与被爱,她能获得幸福吗?
    C、适合女儿的学校,在班级能保持10名左右。一个人的自尊,很大程度与自己所处水平相关。比如去了一所极好的学校,却总是排名靠后,对她自尊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自然,去一个很差的学校,也同样影响她的自尊。因此选择适合于孩子的学校相当重要,判断标准,就是孩子正常水准,在班级10名左右。

    不要做鸡头:这不仅可能限制孩子的学业发展,更大的遗憾是孩子体会不到:“拼了命也得不到”。
    也不要做凤尾:长期处在“我不如人”的环境下,就会产生自卑情结。一量形成这个自我认知,终生都难以变改。

    除上如上3点,还有其它可以改变的环境,如居住小区(孟母三迁)、家族关系等。通过改变环境向孩子身教、向孩子提供机会,默默的影响孩子,孩子就有机会使用自己的“天份”。反之,不恰当的环境也会限制孩子的“天份”。

    三、改变思维模式

    一个想法重复N次,我们称之为思维模式。

    球赛开始前几分钟,红队球员A向白队球员B(对手球队)说:“我发现你最近投球姿势变了,投篮命中率也高了很多,看来你最近经过了大量练习”。

    球赛正式开始,球员B每次投球时,一个念头都会升起来:我姿势变了吗?然后投蓝准确率大大降低。

    有一个类似的段子:

    如果你问蜈蚣,走路时先迈哪一条腿,蜈蚣想了想,然后就不会走路了。

    这是什么玄机?是改变了对方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把行动的决定权从身体转移到大脑,这就相当于重建思维模式。同样,我们如何通过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从而正面影响孩子呢?我想两个方面可行:

    1. 整理家庭的“思维模式”,并通过各种途径分享给孩子,如:
      A、在家里准备白板,把家庭看重的“理念”,或家庭的目标等,贴在上面。孩子不自觉间就会受到影响。比如:“ 能浪费半瓶矿泉水,就能败掉一半的家产”。 如此孩子每次喝矿泉水时,大脑里就不自觉的浮现这句话。
      B、以聊天的方式谈谈最近发生的事,并各自分享对这件事的看法。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可以聊聊小朋友之间的故事;孩子大一些,可以聊聊社会上的新闻。这些事件都是可贵的案例,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2. 阅读、大量阅读
      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优化一个人的“思维模式”。阅读的方式,不仅比父母更具广度和深度(少数大牛家长例外),而且对孩子一旦养成阅读的习惯,就能随时地、终生地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但如果父母随时给自己儿女叨叨叨 ~ 叨叨叨~ 必定事得其反!

    四、强制改变行为

    重复N次的行为,就会形成习惯
    我们成人世界,有一套有效的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的习惯,那就是21天打卡。比如建个微信群,发个朋友圈诸如此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背单词打卡群、健身打卡群、读书打卡群、练字打卡群、面膜打卡群.......

    《习惯的牢笼》的原创作者分享过一段自己的故事:

    邝爸使用一款手机APP背单词,坚持了一年多时间,效果非常好。有一次和A君分享,A君佩服邝爸的学习热情和毅力,然后问了一个问题:“邝爸,你能分享一下,为什么要背单词呢”?邝爸事后想了想,然后就没背单词了。

    对于孩子学习的诸多项目,真的经得起几个“为什么”吗?
    比如让孩子练习钢琴,
    孩子问:妈妈,我为什么要练习钢琴呢?
    妈妈答:因为要考级啊
    孩子问:为什么要考级啊?
    妈妈答:长大了好有一样特长啊!
    孩子问:有钢琴这个特长有什么用呢?
    妈妈答:.....你十万个为什么吗?让你练你就练,少问那么多。

    愤怒,是思想的枯竭,语言的无能。俗称:恼羞成怒。

    孩子如果搞清楚了“为什么”,可能就有了动机,以后不需要妈妈“拼命催促”,孩子也能积极练习。反之,孩子搞不清楚“为什么”,那么他练习的目的,可能只是对妈妈的“服从”。可这仅仅是因为孩子还小啊,长大了还会服从吗?

    我并不否认强制改变行为的价值,只是强调先搞清楚“为什么”。任何成绩都离不开持续练习,因此我们有一些常用的方式,如:

    1. 日程表
    2. 计划清单
    3. 21天训练计划

    五、梳理价值观

    这是最彻底,同时也是一个大主题,待我另开一文,再作整理分享。


    改变习惯

    简单总结:
    如上图,要改变孩子、或自己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领孩子前行。退一步讲,即使父母做不到引领,一不至于伤害孩子自尊、二不至于“抹杀”孩子的特质。能做到此步,已算不差的父母。至于孩子能走多高走多远,那是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由孩子选择。

    最后,以父母分类与天下父母共勉之:

    A类父母:把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感觉非常累,非常焦虑。那他极有可能在忙着“抹杀”;
    B类父母:父母能力有限,仅能供子女基本生活。不能或不愿为子女作出改变;
    C类父母: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成长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并非障碍,而是珍贵的成长机会。
                     参见《四线人脉及策略(一):爱人与知己》https://www.jianshu.com/p/d6fecdc2b3a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表扬不批评,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解读《习惯的牢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px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