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因此恐惧式激励屡试不爽。所以企业常用KPI来激励员工,比如:“完不成业绩就扣奖金”,员工出于恐惧贫穷而积极工作。同样,对孩子说“这回考试再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孩子听到这句话,比成人听到“扣奖金”甚至“失业”更为恐惧,失业可以再找工作,爸爸又换不了。因此他会更努力学习。
相对于体罚,语言威胁更常见,如:
- 周六必须把作业做完,否则取消零花钱;
- 分数低于90分,假期就不去旅游了,报个补习班补一补
- 我数三声,三、二、一...

好处是很明显,孩子马上就行动了,即使很不情愿。但长此以往,不仅严重破坏亲子关系(严重者,甚至父子如仇人),还将会彻底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恐惧的人格一旦形成,将可能持续一生,而且越来越重。即使你对他笑,他都会恐惧。而且他不仅恐惧父母,而且对这个世界产生难以挽回的恐惧心理。
在恐惧激励下成长的孩子,从轻到重会有如下的反应:
-
形成讨好型人格
没有自己的主张,唯唯诺诺。只要你不发脾气,怎么都行。甚至在遭遇暴力时,都只有默默承受,不敢反抗。他害怕犯错带来的“惩罚”,因此不敢行动。什么都不做,自然不会犯错。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是工作不积极,很难取得成绩;二是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一辈子过得非常辛苦。 -
调皮捣蛋型
就像走夜路时唱着歌,那不是开心,而是恐惧,在给自己壮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儿童”。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区分,一个孩子表现很差,很不听话,这是他在发出求救信号。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会“反抗父母”,说明他内心认为自己还算安全,因此才敢“反抗”,他内心其实非常希望父母能关注他,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
强烈反抗型
就是反抗父母、反抗老师,肆意破坏规则。你不让我打游戏,我偏打!你让我学习,我偏不学习!抽烟、喝酒、偷盗,只要能挑战父母和老师的权威,我都干。我要证明自己的力量,要证明自己的特殊地位!这样的孩子在外人看起来,可能表现得有勇气,成为『英雄』,从而获得『称赞』,这就是他想要的。这样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到了这一步的孩子,必须全家经由心理辅导,经过长期努力,才有可能回归正常生活。 -
复仇型
权利斗争失败,妈妈太厉害了,干不赢他,我只能当她的傀儡吗?憋屈!不行!我要报复!怎么能让妈妈感到痛苦怎么来!偷东西、抽烟之类都是初级阶段,我还能让妈妈更阶段,那就是自残!我要让你愧疚!自杀!我不是想死,我是要让你一辈子活在愧疚之中...
因此,很多孩子自残自杀,其实是对父母,对社会最终极的反抗。 -
放弃反抗,选择顺从
恐惧式激励下成长的孩子(比如父母很凶),如果看起来很听话,认真学习,成绩很好,那通常是非常危险的。他们甚至看起来性格也很好,很乐观。这其实都是假象。也是这个原因,有很多案例是从小大到非常优秀的孩子,从来都是年级第一二名,如愿升上最好的高中,然后发现这个学校的学生太厉害了,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是个中等水平。在这个时候,他唯一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完全消失,所有的假象直接破灭,内心的恐惧再次加强,于是他们选择了放弃甚至自杀。成绩好的孩子,他有一个支撑点,但另一种孩子,没办法让自己成绩好起来,连这 支撑点都没有了。于是他完全放弃自己。他会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无能。因此这样的孩子看起来非常颓废木然,没有希望,无可救药,同样,这样的孩子非常可能选择放弃生命。
有家长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玻璃心呢?这显然不是孩子的问题。到这里,我想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孩子不听话,不认真学习,那是正常的人性。如果孩子太认真太听话,作为家长反而都要特别注意。
对于常用“恐惧式激励”家庭小提示:
-
父母最重要的是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父母打骂孩子,通常可能是火往上冒,失去理智判断。所以有些父母打玩孩子又后悔。因此要紧的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实在不行还可以离开一会儿,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平静再来处理孩子的事。 -
制定规则
A、制定的时候,一定是在平静的情况下进行。不能看到孩子做了某事,马上定规则。这不叫规则,这叫强权。由于是平静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则、以及触犯规则的措施,这就避免了事发时因情绪化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B、同时要认识到,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孩子,而是保护孩子。否则就不是规则,是强权。
C、与孩子协商,征求孩子同意。如果你的规则是保护孩子,孩子通常能接受。如果孩子反抗,或口服心不服地“顺从”,父母就要注意你的规则的目的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