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眼界,还可以增加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能力,为孩子写作文打好基础。
阅读开始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幼儿早期阅读、绘本阅读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然而,当孩子的年龄逐渐增加,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写作文时,很多家长却发现,虽然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仍然写不出优秀的作文,甚至连一篇完整的作文都无法写出。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写作和阅读的关系。
一个写作文采奕奕、经常引据经典的孩子,必定是一个热爱读书,并大量阅读的孩子;
然而,一个每天坚持阅读的孩子是否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呢?
不一定!
我们班的学生每天都会坚持阅读,从一年级开始,天天坚持打卡阅读。可到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时,很多孩子却完全不会写作文,连基本的框架都写不出来,更何况是精彩的文章。
“孩子每天都进行阅读,应该已经积累了不少词汇量,为什么还是不会写作文呢?”
一、每天阅读不一定会阅读
很多家长会觉得,读书有什么不会读的?将文中的文字读出来不就可以了吗?其实并不尽然。
我们让孩子读书,不仅仅是让孩子认字,还要让孩子去理解书中的意思,去学习书中的语言。
很多孩子在读的时候,记忆深刻,可当所有的内容都看完了,说一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时,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读完之后,不知道讲了什么,无法用自己的话说说书的内容,那这本书的阅读效果几乎是微乎其微的。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很多孩子在读书时,没有动手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将自己的思考记在旁边,这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内化书籍的过程。
同时,在孩子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好词好句,用笔将它们画下来,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如果可以学以致用,将新学到的词造一个句子,那么对于写作文就会起到比较好的帮助作用。
读书,不应仅仅是读的过程,更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
三、先扶后放,树立写作信心
三年级,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写作文。如果在一、二年级缺乏练习,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文就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孩子不了解、不会写是正常状态。家长要有耐心,先解除孩子对写作的恐惧,让孩子明白写作文不过是用笔说话,将你想要表达的事物、情感用文字记录下来。
其次,家长注意让孩子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增加作文的可写性,可以先带领孩子去回忆,将孩子回忆中的场景记录下来。
当孩子对写作文缺乏思路时,家长需要给孩子写作的思路,让孩子的写作找到突破口,树立孩子写作的信心。
先扶后放,在对孩子的一步步引导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四、多形式练习,让写作融于生活
曾经我们班孩子写作文的次数比较少,一般两个星期才会写一篇作文。每次写作文,仿佛要崩溃一样,编造、凑字数等现象屡禁不止。
我意识到孩子们的写作太少了!所谓熟能生巧。语言文字,唯有天天说,天天练,才能让孩子找到一点写作的感觉。
所以,我增加了各种形式的写作:接龙日记、读后感、周记、小练笔、续编故事等等。
家长对孩子的作文进行引导时,也应有意识的让孩子多加练习。
可以采取家庭接龙日记的形式,家中的每个人轮流写日记,一人一天,去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生活。
家庭接龙日记既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树立父母的示范作用,还可以激发孩子写作的乐趣,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五、耐心+坚持,方见成效
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需要孩子长期不断的阅读积累和写作实践。作为家长,当看到孩子难以找到写作点时,少一些埋怨和批评,多一些帮助和支持。
孩子需要鼓励,更需要一点点慢慢成长。克服陪伴过程中的焦躁,也让孩子写作中多一些快乐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