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榴莲骑士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0486/0199bc435501ae7b.jpg)
消费者大脑中的阶梯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
先做个小测试,在1分钟内,说说你知道的洗发水品牌?
一般人的答案,是不超过七个的。
下一个问题,你最终购买了其中几个品牌的产品?
大部分人在三个或三个以内,而且大部分人的三个品牌,是你最初印象中排名前三的品牌。
对于每一类产品,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差不多都有一个如图所示的梯子,市场领导者在最上一层,第二名处于第二层,第三名则处于第三层。各梯子的层数不一,最常见的为三层,七层则可能是最多了(七定律)。
所以,如果你想要把你的产品买个消费者,那么首先你要挤进消费者的大脑,并且排名前三!
如何挤进前三?
1. 首先成为第一
仅仅比竞争对手好是不够的。跟风产品不能达到理想的销售目标,因为其重点放在“更好”而不是“速度”上面。
有谁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么?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叫什么么?
没有人关注第二名。所以“首先成为第一名”就是成功的捷径。
在消费者心中,加多宝(原来的王老吉)是凉茶中的第一品牌。就算新王老吉的产品多么正宗,也很难改变消费者固有的想法。它虽然“继承”了加多宝的“红罐”(在消费者心中,其实原本是它自己的),但在消费者心中,你永远是一个“抄袭者”。
成为第一是艰巨的,保持第一却容易很多。
做第一做的事,你就是第一(注意不是“说”)!
《定位》一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孟山都”是一家化学制品公司,在品牌排序中,它落后于“杜邦”和“陶氏化学”,位居第三。
化工产品当时正在受到攻击,“污染环境”“化学品致癌”等等消息不绝于耳。
孟山都决定为化学品主持公道,并推出了“生活中的化学常识”作为反击。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0486/4633f49133882497.jpg)
有人认为凡是“化学的”都是坏的,凡是“自然的”都是好的。然而,自然本身就是化学的。植物通过一个叫做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产生我们所需要的氧气。你在呼吸时,你的身体通过血液的化学反应吸收这些氧气。
化学品能帮助你活得更久。佝偻病过去在儿童当中是常见病,后来人们往牛奶和其他食物里添加了一种名叫维生素D的化学品,这种病就明显减少了。
生命是化学的。有了化学品,像孟山都这样的公司就能帮助你改进生命的质量。
为了使自己成为化学工业里公认的领头羊,孟山都必须做一个领先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为全行业说话。如果等别人来开这个头,孟山都便会失去建立领导地位的大好机会。
2. 做“不一样”的第二名
之前讲到,排进同一品类(足够大的市场)的前三名,你就能把产品卖出去。
那么暂时做不了“第一”,做一个独特定位的第二名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你必须给消费一个选择你而不选第一名的理由。
“安飞士在租车行业只是第二位,为什么还租我们的车?因为我们工作更努力!”
安飞士公司最初的定位广告,其中最后一行话在广告史上最为著名:“我们柜台前排的队更短。”
这则广告告诉消费者:“我们虽然不是行业第一,但我们的服务更好”!
另一个案例,来自“七喜”。
当年在美国,人们消费每三份软饮料里就有两份是可乐类饮料。
“非可乐”的定位,把“七喜”和已经占据消费者大脑的东西联系到一起。
使得消费者把“七喜”确定为可以替代可乐的一种饮料,而非“柠檬味”汽水。
3.把其他品牌拉下马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过于强大,你得想办法把它拉下马,换你上马!
一个竞争者如想增加市场份额,要么排挤掉上方的品牌,要么把自己的品牌与其他公司的品牌关联起来。
在美国80年代,对于10岁大的孩子来说,提起糖果,他们会立刻想起“棒状糖(不是棒棒糖,我猜想类似巧克力威化)”。
当时有家食品公司,要把他们的新产品奶球(Milk Duds,有点像M&M巧克力豆)推向市场,他们发现:
爱吃糖的美国孩子内心有一种普遍的不满情绪。棒状糖果长度变短加剧了这种不满情绪:
“我好不容易挣来的零花钱买不了几块这种糖。”
“不是我吃得比以前快了,而是糖比以前短了。”
“现在一块糖眨眼工夫就吃完了!”这正是棒状糖竞争对手的软肋。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0486/837a8f4acba3c189.jpg)
所以,Milk Duds把自己定位成“比棒状糖更耐吃的糖果”。
最终Milk Duds获得大量新的消费者,而这一切都来自竞争对手。
4.创造一个新的梯子
如何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和他比游泳!
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如果在同一个比赛中,我们无法占据优势,那么试试换一个比赛项目。
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找空位”是营销领域中的最佳战略之一。
多年来,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们都一直热衷于加长、加大,而大众汽车则反其道而行之推出“甲壳虫”系列。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0486/51e20b96483d45df.jpg)
他们的广告讲:“往小里想(Think Small )”!
一方面说明了甲壳虫的定位,另一方面对潜在消费者心智中越大必然越好的假定提出了挑战。
在大家都追求,大空间、高奢华的时候,你是否考虑选择不同的“小车”呢?当时市场上也有其他的微型车,但谁也没有抢先建立起微型车的主导定位,而“甲壳虫”做到了,并且成功。
有个中国的超市品牌叫做“迪亚天天”,作为一个超市品牌。在产品丰富度上显然不是家乐福、沃尔玛这类大型超市的对手,在人性化服务上,也远不及711或者快克。但是,它最终找到一条消费者心中的“空位”,叫做“天天低价”!
想必就是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未必它是最便宜的),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了。
如何让品牌抢占消费者的大脑?
如果你一年在广告上花1000万,平均到每一位消费者身上的广告费每天还不到一块钱。而每位消费者每年至少暴露在数以万计的其他广告的轰炸之下。
即使如此,只有极小部分的原始资料最终会进入接受者的心智中。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细分市场。清晰、简洁的市场定位以及坚持不懈的传输,才能在消费者的头脑中,植入品牌的烙印。
了解消费者的认知
“消费者看到的是他们想看到的”。
寻找定位,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消费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一旦在顾客的心智中拥有了一个词,你就得利用它,否则就会失去它。你的工作其实是筛选,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智的材料。
把焦点集中于潜在顾客而非产品,你就简化了选择过程,也学到了原则与观念,这有助于你大幅提高传播效率。
就像当年第一辆汽车问世时,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汽车”,他们头脑中的代步工具只有“马车”。所以,当时人们把汽车定义为“不用马拉的”车。
寻找独特的定位
你如果不是领导者,那就建立一个你能在其中成为领导者的新品类。难就难在要找到一个既无人占领又有效的定位。
“哥抽的不是烟,哥抽的是寂寞”。——吸烟者/思考者
“星巴克贩卖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段美好的午后时光”——咖啡馆/生活馆
“Rose Only矜贵鲜花玫瑰礼盒,一生只送一人!”——花店/承诺管家
为什么以上简单的几句文字,让你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因为,在我们常规印象中,他们是抽烟者、咖啡馆、花店,而重新定位后的他们,变成了思考者、生活馆和承诺管家。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定义下,他们变得与众不同了。
本是一个空罐子,自从装进了糖块,就变成了糖罐子。
极简的传播
应对传播过度的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简化信息。
在传播上,多则是少。我们过度使用传播解决大量商业及社会问题,因而堵塞了我们的传播渠道,以至于只有极小量的信息能够通过,而且所通过的还不是最重要的信息。
传播和建筑一样,越简洁越好。你一定要“削尖”你的信息,使其能切入人的心智;你一定要抛弃意义含糊、模棱两可的语词,要简化信息;如果想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就要再简化些。
消费者的大脑中,只能够留存极少的内容。
让品牌成为“代名词”
原来,我们讲“搜索一下”,现在我们说“百度一下”。
品牌的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然后就是不断的重复,强化消费者的印象。就像: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怕上火,和王老吉”。
“改变”只会让消费者弱化品牌的定位和地位。如果你有不同定位那么就该另立品牌。
“大众”一词包含不了中档豪华轿车这个概念,所以,你得换个新罐:“奥迪”,这个词更适合容纳上述概念。你不能坚持认为,车是在一家大众汽车公司的工厂里生产的,它就得叫“大众”。
集中火力
预算永远是不够的,要想取得胜利,你只能集中火力,而不是撒胡椒粉。
永远有比你有钱的竞争对手。这种竞争,如果放在牌桌上打牌,李彦宏往桌子上放了1个亿,马化腾往桌子上放了2个亿,这时候就不用看马云的脸色了,赶紧带上兜里的10万块钱走。
去他们都没听说的过的阿尔山市(中国最小的城市)去发展,因为那些地方,大佬们根本不Care。
在这里,你花1万块钱,就能让整个城市知道你的产品了。然后再到隔壁城市去……
这就好比推广微信公众号,显然你身边的知道,然后再让他们的朋友知道,最后,嘿嘿(尽情想象吧)……
参考书目:
《定位》艾·里斯,杰克·特劳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