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姨是我妈妈的堂妹。
小姨兄妹三人,小姨最小,七岁时她妈妈就去世了。留给她的是老实的哥哥,暴躁的嫂嫂,沉默的爸爸,出嫁的姐姐。
她的婆家是亲戚给她介绍的,穷,远,农民。唯一的好处就是地多,三十多亩。
但她们村,作为农田,他们却有着最大的坏处,没有河水,地虽多却是靠天吃饭。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每年夏天来我们家借蔬菜吃。二逢上旱年,经常来我家借粮食吃,甚至有一年还要借种子。三是有一年他们村的小学房子塌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要住到我们家,来我们村上学。四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小姨和姨父也会经常性的吵架,小姨没有娘家可回,她总是会来到我们家住几天,等待小姨夫来把她接回去,也算是挽回了面子。
小姨生了两个女儿,为了生个男孩又要了第三胎,在生了男孩之后,意外怀孕有了第四胎,小姨舍不得打掉,在顶住了来自姨夫和家人所有人的反对之后,依然决然的生了第四胎。
于是我的小姨变成了我们那个年代,我所认识的人中子女最多的一位母亲。要知道从我的弟弟开始,农村都实行了计划生育,连三个孩子都是十分少见的,更别说我的小姨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我上小学时,她经常来我们家借菜,借粮食借钱,初中我寄宿之后,只知道他们家孩子也上学了,比较繁忙,我们见得很少。
参加工作之后,我只是听妈妈说,她的两个女儿去了巿区打工,在超市里收银或做管理。再以后,我也成家了,对老家关注的不太多了,断断续续的听爸爸说,小姨的大女儿结婚了,在市区买了房子,小姨的二女儿结婚了,在市区买了房子,小姨的三儿子结婚了,全家筹款给他,在市区买了房子,小姨的四女儿结婚了,在我们的县城买了房子。
昨天过清明节,小姨和姨夫还有他们的大女儿,从市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们来到了我家。小姨的女儿和姨父回了他们家,小姨因为和妯娌不和,有比较深的矛盾,两家曾经还大吵过,小姨不想回去那个伤心地,就在我们家呆了一天。
闲聊中,小姨提及过去的岁月,眼圈泛红,她说道,她以前去山上放羊,因为没有雨伞,躲在窑洞下避雨。因为天旱,颗粒无收,来我们家借种子。因为没有吃的,来我们家借菜……提起过去的岁月,小姨眼圈都泛红了。她说她真是穷怕了,再也不想回去过去了。她还说她要感谢邓小平,她说虽然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是因为走了出去,如今才有了好日子。
看到小姨如今的变化,我也感慨万千。那个曾经年年来我家借粮食借蔬菜借钱的小姨,如今却是坐拥市区四套房,县区一套房的小姨。虽然都是子女的,可是要知道他们的子女都是初中还不毕业啊!特别是我的二表妹,学习特别好,就是因为没有钱,初三毕业之后硬生生的辍学了。
如今大表妹做生意,二表妹在一个商场做高级主管,表弟干建筑,最小的表妹,虽然是家庭妇女,但是也是有儿有女,家庭幸福。
反观我以前的一些同学,虽然家里供他们读书,也考上了大学,有的却在市区里苦苦奋斗,干着月薪两三千块的工资,每个月背着不菲的房贷,还要照顾家里。父母在农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什么收入,却落了一身的毛病,一天比一天衰老。
而我的小姨和我的姨夫,虽然他们现在都50多岁了,可是你要说他们40岁也有人相信。小姨和姨夫穿着价值不菲的衣服,小姨戴着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皮肤白皙,身材高挑,完完全全是一副40岁左右的中年人的模样啊!
她们以前自己租了柜台,在市区做生意。现在给几个孩子做饭,带孩子,日子过的好不惬意。
连她自己都说她不想再回到农村去了,她还劝我的爸爸妈妈要走出去。如今的他们不仅不用几个孩子来照顾,自己身体好,还可以照顾几个孩子,偶尔打点零工,做点小买卖,还是挺不错的。
最主要是精神头特别的好,完全和农民是两个样子,是我的小姨告诉了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定不要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一定要勇敢的走出去,走出去前面是片天!
顺便再说最后一句,我的大表妹自己做老板,刚刚在市区买了第二套房,祝福他们吧!祝福我的小姨晚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