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发生很多事:
那一年,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正式开业,
那一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
那一年,全长55公里、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
那一年,我国发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
那一年,全面放开二胎,取消晚育和独生子女奖励,全面两孩时代正式启动;
那一年,秋天,阳光明亮的松原街上,喜得贵二孩的左培全,遇到了这辈子最郁闷的一件事——作为新一届领导人,他被堵在报社门口进不去了。
那天上午,左培泉在市组织部和原单位市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到新单位元市日报社上任。
左培泉很是意气风发,他刚刚40岁,宦海沉浮十余年,虽然很多时候已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但人逢喜事精神爽,更何况他在接到通知时,恰恰得知夫人怀上了二胎。
双喜临门呀,获知消息的同事都笑着向他祝贺。
左培泉微笑着,坐在车上,想着天降大任于我,内心生出一股豪情,简直想即兴作诗一首。
就在他斟酌的当头,汽车“嘎”一下停住了,司机小王转过头,乌青的小脸涨成猪肝色:“社长,报社门口被堵了!”
在他有限的从职生涯中,这可是破天荒的新闻了,明天不会上头版头条吧?太无厘头,太黑色幽默了吧?
左培泉已经从遨游神外的遐思中醒过来,他立即沉下脸,小眼睛里射出精光,这可是开眼了,有人要寻他难堪呀。
透过咖啡色车玻璃,他看到往常庄严肃穆的报社门口,此时站满了人,拥挤得如同菜市场。堵在大门口的那一拨,有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也有几个上年纪的老人。他们正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目光不时交错沟通,显见是有备而来。
他看了一会,仍是不知所云,但好心情是烟消云散了,如同咽下个绿头苍蝇,说不出的烦闷。
和两部的同志交换意见后,他果断下了命令:“绕道进去。”
左培泉原来是宣传部副部长,陪他前来任职的是另一位副部长。那位的意见是先“打道回府”。但左培泉不同意,第一天上班遇到这倒霉事,气都不吭一声就退缩,以后自己还怎么开展工作?
当然,现在没摸准情况,他也不愿下车,想来,只能“曲线救国”了。报社大门朝南开,东边还有个小门,从那儿进,虽然不好看,总比在这儿僵着强。
小王看到领导黑着脸,赶紧缩下脖子,汽车迅疾回头,消失在秋阳的尘埃中。
元市日报社新闻中心二楼会议室,黑压压坐满了人。
左培泉坐在首座,神色如常,左右两边是报社副职,分别是分管业务的总编辑于平江、副社长林中金、副社长素媛、副社长沈爱国。下面坐着中层和技术骨干。
简单的欢迎仪式,只是气氛有些压抑尴尬。
于平江发表了热情的欢迎演说,并通报了报社门口发生的那一幕。然后请新领导指示。
当然,经过劝导,闹事的几个现在已“请”进接待室,其他人散去了。一切来得太快,组织者分明是掐着点来的,弄得大家措手不及。敏感者分明嗅出,空气中还弥留着浓浓的火药味。
左培泉淡淡扫视过去,细细的眼珠带着不怒自威的气质。“我叫左培泉,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以后齐心聚力,把报纸办好。”他微笑着说。
简短会议结束,指令一条条传下来:闹事者的背景缘由弄清楚,老一要面谈;所有人事档案准备好,老一要查阅;所有财务账务理清上交,老一要查看……
有人大概想看他的笑话,但显然失望了,私下里用眼神交流,对这位新来老一多了几分警惕之心。来者不善呐,大家各自珍重。
小道消息风起云涌的时候,左培泉走进了接待室。
他本可以不理会,更不用亲自招呼,陈年烂谷子,与他左培泉何关?
但他是报社社长,尽管刚刚走马上任,但冥冥中已有一种关联,让他与报社这个大家庭联结。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恐怕他左培泉都逃不脱这种联结。这就是责任感,他欣赏自己的优点,绝不选择逃避。
脚带风声地走进来时,他脸上甚至挂着淡然的微笑。这些人虽给他找了麻烦,但处理得宜,恩威并施,或许还是一步好棋。
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已了解:5年前,社里招了一批大学生,没办完招聘手续,两年前系统严查,一刀切全开了。
这事当时议论纷纷,没想到还引起偌大反弹:他们奔走呼告,甚至上访要走法律程序,但终究缺乏证据,没有用工合同,说到天破顶卵用?
他们日日为别人鼓与呼,轮到自己身上却莫可奈何,心里都憋着一股气呢。
作为一名宣传战线的资深干部,左培泉很快摸清底细:这些人没什么根系,倒不怕他们闹,但看了资料和作品,又深感可惜,其中确有人才,作品还在省里获过奖。
他沉吟一番,和颜悦色道:“社里马上要公开招聘人才,你们回去准备,都有机会重来。话说在前头,如果是人才,我们不拘一格录用。如果想浑水摸鱼,”他深深看了大家一眼,冷声道,“奉劝就此打住。”
几人相互看看,眼里涌出几分惊喜,毕竟兵行险着,都搂着一把汗。新社长言下之意凿凿,他们已明白赚到了,只要机会对等,比起新兵蛋子,他们自信要强几分,那些年的打磨不是白练的,不然也不会赌这一把。
看到几人意动,左培泉不禁微微一笑。虽说门是敞开了,但怎么用可是他说了算。
这批人中,主动闹事的不要,功利性太强,招来就是祸害;笔杆子不硬的不要,这是根本;口碑不好的不要;素质不高的不要。一圈过来,能留下的只有两三人。他相中的,也就那么两三个。
雨过无痕,很快翻篇了。
半个月后,第一批人招进来。毋庸置疑,这批人对左培泉感恩戴德,几乎都成了他的心腹。他打了漂亮的一仗,也让报社汹涌的暗流沉到水底。
左培泉明白,报社多年积臃,留下烂摊一副,他要面对的局面会更加复杂。
深夜睡不着,他常常爬上新闻中心顶层,俯瞰灯火辉映的办公楼,内心既骄傲又深感安慰。
他留恋这片灯火交织的辉煌。是的,他的兵依然在忙碌,透过夜的浓重和雾霭一般的疲倦,他们和他一样,用深深的挚爱守护这个新闻家。(未完待续)
任性的未央又开了新坑,宝宝们表拍砖,送点小红心就好了哈~~
(第三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