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解读]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孟僖临终前要求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背。
御:驾驭马车。
樊迟,孔子的弟子。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无违。”孔子因材施教,不拘一格。
这里回答“无违”,是让孟懿子不要违逆父亲的嘱托,始终学礼守礼。
孔子说完以后,觉得孟懿子不能完全理解,贵为大夫,孟懿也没有继续往下问。于是,在学生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把这事儿念叨了一下。樊迟直接问为什么呢?引出孔子的解释:
孝道,实则是礼,这个“礼”包括了普世的道德、文化、礼仪和规则。
孝必须符合仁义道德,对父母错误的言行,子女不是顺从,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来予以纠正,使之合于“礼”,这才是孝。
孔子很重视“孝道”,在他看来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政的根本。
孝道包含孝顺和孝敬两层意思,孝顺就是说要顺从父母。而孝敬更强调尊敬和敬重,父母说的是对的,可以尊敬父母的话去做,如果不好就跟父母说,把厉害关系讲明。
作为孝子,首先就不该违背父母合理的意愿,而且孔子所依据的“礼”是既要恭敬虔诚,又不能铺张浪费。
[读后启示]
孝不是无条件的顺从,孝是有原则和依据的,就是周礼,即周代的礼制,西周的典章制度。
孝这种道德虽然主要是靠自觉自律,但也有着统一的道德原则。有原则的孝可以规范道德行为,清楚自己的行动边界。
比如有的人专心家政不从事社会工作,可以经常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照顾好父母。有的人忙于工作不能天天陪着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不孝?面对这些难题,周礼都给出了答案,《孝经》中分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各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具体情况尽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