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孤竹国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06:38 被阅读0次

    沈阳春天的风总是狂野的、肆无忌惮的,真是挺讨人厌烦的。北方可能皆是如此,终归是无法改变的了。于是人们向往南方,便都结伴孔雀东南飞,不过想来南方气候炎热,更有台风时常大驾光临,也未必是超然之地了。

    原来印象里,沈阳三四月份春风最盛,近年来却发现其实是四五月份风才最大,五月尤甚。以前总有大妈头蒙纱巾穿梭在风里土里,竟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春日一景。而今风仍很大,土却少了,蒙着纱巾的大妈已少有见到。从中可见,环境之改善,社会之进步了。

    恼人的是五六级以上的狂风,要是三四级的小风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夏日里的三四级的凉风就是受人欢迎的。

    沈阳的夏季总体上还是清爽怡人的,大约只有半个月酷暑难耐的日子。其他时候阳光倒是也毒,但是只要你站在树荫里,凉风习习,拂面而来,顿时可以缓解暑热,身体和心理便都获得清凉了。

    要是在没有一丝风的、晴空如洗、温度适宜的日子里,看绿树静止,见花儿不动,你就有是否身处画中的错觉了。这样的情景遇到过几次,当时的惬意妙不可言,不过这样的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过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许零级风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吧。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翅膀的振动可能引发远方的海啸,风吹动世间万物,万物活动又产生、创造了风。

    世人多爱咏风,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一种豪迈;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一份温暖;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是一丝惆怅;而李商隐的“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一点无奈……

    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物理学家说那是空气的流动,而由风引申出来的,又有多重意义。艺术家常常要出门采风,社会学家乐于研究各地的风俗习惯,而当政者则着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党风政风社风家风。

    尝读诗经,感到确实颂不如雅,雅不如风,因风的朴质,醇真,因风的自由,不受束缚。因为自由,才表现了真实的自我;因不受束缚,才保留了原汁原味,才最有可读之处。艺术家要去采风,采的正是这种原汁原味,最本质的东西。

    风也是风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西伯利亚的寒流吹过东北,形成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风俗习惯。热带季风吹上南方大陆,形成了江浙人的精明,广东人的开放。

    中国之大,地域差异明显,各地缺乏互相了解,也实属正常,应该互相沟通,加强协作。而时下出现的“黑东北”等地域黑的风潮显然是不可取的。

    风也是风气,好的风可以蔚然成风,坏的风就变成歪风邪气。这种风就是一种软环境,是在一定区域内约定俗成的、参与者广泛认同或者不得不认同的行为规范。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每个人都被风气裹挟,所以好的风气至关重要。如目前孩子补课风气日盛,每个家长都在说:没办法,我们也不想补课,但是都在补课,我们不补不就被落下了吗?这就是风气的力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引导正确风向正是政府所应担当的的重任了。

    风者,大势也。智者当顺势而为,借风而行,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rl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