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络按摩随笔中医养生
深探足临泣穴的神奇功效

深探足临泣穴的神奇功效

作者: 耿君X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12:06 被阅读0次

    足临泣穴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足临泣穴

    【名解】

    足临泣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出于窍阴……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输”。《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

    1、足临泣,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有泪下之义,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凹陷处,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临泣相类,《子午流注说难》:“……在头者曰头临泣,在足者曰足临泣,因足太阳少阳之起穴,皆在目内外眦,泣自目出,故曰临泣。”人当哭泣泪落,适当本穴位处,亦取名临泣之意也。

    2、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3、胆经俞穴。足少阳胆经之输穴,穴临于足,其气上通于目,主目疾。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5、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足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1、足临泣具有舒肝熄风,化痰消肿的功效。

    足临泣有清泄肝胆、通调带脉的作用。

    足临泣具有疏调肝胆气机、清泻肝胆之火、清头明目、疏风散热之功,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穴。

    2、足临泣通于带脉,因而能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3、足临泣系八脉交会穴之一,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瘰疬,胁肋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足跗肿痛,足趾挛痛。

    4、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足临泣功用能通涩也。

    5、有患乳疮者,乳汁因之不通,刺足临泣而通,须同时抚摩揉按全乳。

    【足临泣穴主治病证】

    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等。

    足临泣主治胁肋痛,目眩,偏头痛,目外眦痛,乳痈,疟疾,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

    2、月经不调,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3、其它: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

                                                 治症一


    肝开窍于目,肝受血目能视

    肝藏血

    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诸脏能补,唯肝不受补。肝还具有疏泻调达的作用。

    它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

    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海论》曰:“为血海”,强调冲脉气血充足对人体的重要性。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相辅相成,共同维持肝的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故又有"肝主血海"之称。

    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成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形影不离。工作的压力,使得我们经常不停息的加班熬夜,还有手机不离玩到半夜三更的……使得肝脏不能好好的休息,眼睛干涩,不能久视,近视等等问题也越来越多……

    【案例一】

    一位阿姨经常眼干眼涩,不能久看手机,也不能看一个东西时间久了,时间一久,眼睛就不能睁开。

    治疗方法除了疏肝理气以外,足临泣+推山根、分阴阳、揉太阳,效果立竿见影。

    【案例二】

    去年一顾客因为外伤把眼睛伤到,不能见光,不能直视,老师教其一招,点足临泣,十几分钟后,眼睛睁开,可以直接看窗外,还有四周。

    有一句这样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只要对症治疗,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治症二


    肝主筋

    《灵枢·九针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

    《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

    《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

    《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筋膜病变多与肝有关。如筋痿不用,可见于肝阴不足;筋脉拘挛抽搐,可见于肝风内动。

    因此肝主筋包含:手筋、脚筋,肌肉,和血管三个。

    【案例】

    2019年12月份问痧堂来一位患者,自述自己晚上不能睡觉,只要眼睛一闭就开始痉挛。当时来的时候已有20多天没有入睡。去医院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医生就判断为焦虑症,药吃了也不起作用。

    老师判断其由肝郁引起。主要以疏肝理气为主。

    前三次为患者刮痧以疏肝为主,精神状态一次比一次好,但是痉挛依旧。突然就想起老师讲其足临泣一穴,足临泣,丘墟,地五会三穴一起,两次以后带来好消息,晚上虽然还是半夜会醒,但是痉挛没有了,晚上可以睡着觉了。

                                               治症三


    看了上面很多,是不是会有点纳闷,讲足临泣怎么会和肝有关系?

    肝五行中属木,肝与胆相表里。在人体气机运行中,肝气是往上,胆气往下。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肝气往下,胆气往上,人体气机循环周流顺序反了,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使得人体紊乱从而生病。

    再一原因根据《五腧穴》井荣俞经合,胆经属于阳经,阳经中对应的《五腧穴》则是金水木火土,足临泣在《五腧穴》中属于俞穴,因此俞对应的是木穴,肝与胆经相表里,皆属于木,足临泣则也是是胆经的本穴。一些肝因起的病症找足临泣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之前碰到过一位阿姨,口一直都很干,想喝水,无论喝多少水都不解渴。老师告知点足临泣,五分钟左右,立马感觉嘴里有水,不干了。

    《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口干多因阴虚津少,虚火过旺,津液不承所致。治宜滋阴生津降火为主。

                                                    治症四


    足临泣还有引火下行的作用,足临泣作为俞穴,具有疏泄条达的作用。

    【案例】

    在临床上老师发现,足临泣还可以解决偏头痛的问题。

    偏头痛是一种发生在头部或左或右、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反复发作为特征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常有先兆,如眼前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可伴恶心、呕吐,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反复发作特征相似。本病属中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等范畴。

    老师每次授课都会邀请有偏头痛的学生现场体验一把足临泣的神奇。左边痛就按右边的足临泣,右边痛按左边的足临泣,那要是两边痛呢?对,就是两个一起按。通常之下效果很给力。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穴位可以解决我们困扰已久的问题,又何必病急乱投医?罪受了还治不好!

                                               治症五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在临床上老师发现,好多头晕除了颈椎引起的,还有是肝阳上亢引起的,症状:眩晕耳鸣,严重者头不能动,一动就晕,恶心,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案例】

    有一这样的顾客就是头晕恶心,只能在床上躺着,一起来就开始晕,还伴有恶心。自己刮了颈椎好一点,但是症状还在,就赶紧坐着火车来问痧堂。

    正好老师在,老师便嘱咐我现在立马给他点足临泣,五分钟左右患者就说现在没有那么晕了,觉得脑袋轻松很多,眼睛发亮。接着点,15分钟左右,自由转动脖子,开心的和老师聊着天。

                                                 治症六


    临泣胆经连带脉。----《八脉交会穴》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

    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足临泣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灵枢·经别第十一》: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奇经八脉考》:带脉者,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带脉是和足少阴肾经相关,和足少阴之正相联系;同时又与肝胆经相联系。

    [案例]

    之前堂里一位顾客癌症骨转移,当时癌痛疼痛难忍,人无法直立,老师见状,立马为其点穴。老师先在患者痛点下方经验穴点按,患者讲点按的力道放射到了疼痛处,此时剧痛难忍。

    老师于是往下同时点按两侧的秩边穴,边点穴边与患者聊天,以分散患者对疼痛的关注度。之后点按承扶穴和委中穴,这三个穴道大概点了有20分钟左右,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紧绷的身体放松了下来。(文章出自王琪师姐 李氏砭法一癌症骨转移后的穴位镇痛法)

    [案例]

    二位癌症骨转移病人,疼痛使他们已无法在椅子上安坐,脸色惨白,额冒虚汗,老师立即赶到徒弟刮痧的工作室,亲自为患者点穴止痛。

    一、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左胯至骶部剧痛(点穴承扶、委中、承山、足临泣处即止痛);右少腹部有二处剧痛(点穴公孙、照海即散结止痛)。

    二、肝癌弥漫性转移,右胁下剧痛(点穴公孙,足临泣、照海即止痛)。经络止痛有效。

                                                  治症七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前几天堂里有一位肺气肿患者,在刮痧过程中引起了眩晕。不能坐起,后来老师为这位患者点穴,内关,足临泣半小时左右患者情况好转过来。

    下午的时候和老师聊起这位患者,老师便解其所惑:这位患者在刮痧过程中调动气血,触及肝脏,使肝脏的气机调动起来,患者一下子没有缓冲过来而引起了眩晕,老师说这是玄冥反应引起来的眩晕。而这时点足临泣效果甚佳。

    肝阳上亢的症状点足临泣皆有效。

    足临泣可以调动气机的周流。肝气应该向下,胆气向上,这是正常的。我们从调动气机的升降来治肝阳上亢引起的症状,胆气一往上走,肝气就可以下来,马上就可以消除症状。

    从五运六气看,一般是60年为一个甲子,1984年至2043年正是是厥阴肝木当令,由于星宿影响,大多数是肝火过旺。而足临泣则可以将肝火降下来,因此足临泣对肝的调理尤为重要,就如同是一个总开关。

    我很佩服老师,因为有时候很多问题,追根溯源都是来源于老师一辈子的临床,老师经常说:砭法是干出来的。

    这些案例小妙招都是老师几十年心血和临床总结出来的,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我只是想把她总结出来,让大家可以有理可查。我们一直在老师的精神下努力着……

    最后我也查阅了其他一些关于足临泣的治症,如果大家有其效果明显者可以分享给大家,可以一起去探索中医,发扬李氏砭法。

    【摘抄文献】

    《针灸甲乙经》: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疟日两发,临泣主之。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瘘,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淫泺胫酸,头眩,枕骨颔腮肿,目涩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寒热,胸胁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及乳肿,临泣主之。

    《针灸大成》: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痛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类经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医宗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玉龙歌》:两足有水临泣泻。

    《杂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探足临泣穴的神奇功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ti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