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圈里越来越冷清,以前一点开生气腾腾、缤纷多元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然而现在只有少数人在发着零星半点的生活动态。除了做微商的小伙伴仍旧坚挺的发着小广告,大多数人选择宣告“我和这个世界不熟”的宣言。
几款关于远离朋友圈的爆文横空出世后,大众对于朋友圈这个词越来越敏感。
我的朋友米粒以前是朋友圈里的常客,每天更新一些身边有趣好玩的动态,把生活经营的有声有色。
好久没有看到米粒更新朋友圈了,本着好奇心点进去一看一杠黑线,刚刚开始还以为米粒屏蔽了我,发了条消息过去,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儿。
米粒回复我说,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发朋友圈,而且认为发朋友圈是一种很LOW的行为,刚刚开始的时候会少发一些,到后来还要谨慎措辞配图、删删改改,干脆就不发了。
02
米粒的回复,让我不禁哑然。我想起了前几天和朋友木子一起吃饭时的情境。
再见到木子,她比以前憔悴了些。
我有些意外,但鉴于好久没有看到她更新的动态,所以无法知晓她近段时间的状况。于是试探开口,询问近况。
木子垂着脑袋有些丧气道,之前跑步打卡、烘焙摄影发朋友圈之后,总是有人质疑我是不是真的过得这么好,还是仅仅为了博取关注度,才在圈里不断的晒。
木子的话让我一惊,烘焙美食对于她这个吃货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在朋友圈里展示出来之后,熟识的朋友纷纷求打包快递,因为味道太赞。跑步打卡更是对这个爱吃易胖的姑娘来说是每日必备的良药。
“这段时间没有更新动态,原来是为这事儿,我还以为你怕被我们吃穷了呢”,我装作打趣的调侃道。
木子摆了摆手,“我看了很多文章说发朋友圈的种种不好,关闭朋友圈怎么怎么的岁月静好,可是我无论发不发都做一样的事情,只是少了种分享的心情。”
03
是的,在爆文出来之后,我也曾顺应潮流删过一些记录,关过好几次朋友圈。
好多次一闪而过的灵感和生活体悟让我想着把它们用一种方式记录下来,有些话在一部分人看来,或许会觉得矫情,所以下面的回复经常不会太好看。
有的朋友会在看到后和我说,小柒,你在朋友圈里这么努力的展示自己,想要从我们这里获得赞同,还不如多花些时间来提高自己,讲真,朋友圈就是在浪费时间。
爆文的灌击、朋友的话,让我深刻的反思自己,陷入自我怀疑。所以,在我点击删除按钮的时候,像是教徒在虔诚的祷告一样。在心里默默的暗示着自己,只要我删除动态关闭朋友圈就会变得更美、更好。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沿着预设的轨道在走,没有发朋友圈的我既没有变美也没有变好,生活充实依旧,工作、阅读、写作,画插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只是在想知道某个时刻自己的生活体会的时候,看到一片空白,心底会有少许的低落,像是遗忘了些什么。
04
宁子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这些潮流趋势的影响。
她在朋友圈里分享阅读的书籍,分享生活中的心得体会。每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她即使不说话,也是一个发光的焦点。
她的生活就像是朋友圈中所呈现的那样,业余时间过得很丰富。
每天下班就去做瑜伽或者跑步,双休的时候学习绘画和插画,每天至少阅读2个小时,还会分享读后感。
所以,聚会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她都接的游刃有余,言语风趣幽默,分享着自己探索的各个领域,像是一个发光的小太阳,让人不由自主的靠近。
有一次我问她,生活的这么精彩,怎么会有时间发朋友圈,没有人质疑过你的生活太过精彩吗?
她却有些讶异,这就是我的生活啊,我做这些,是因为自己喜欢,我发朋友圈就是为了记录我生活原本的样子,这与别人无关,当然如果有人看到我的生活状态,并让她产生动力,那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原来,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这么丰富精彩而又纯粹坦荡,把展示生活看成是一种真诚的分享。
05
朋友圈英文名叫moments,本来就是为了记录和回忆而生的。
其实,发朋友圈是一种仪式,删朋友圈也是一种仪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的风格习惯,不想用了,不发就行,发照片也可以不P图,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公开的动态被强加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反而变得不那么单纯。
有的人觉得发朋友圈会分散精力,削减时间,会是一种很LOW的行为。
但是这并不是朋友圈所造成的,而是你对自己生活的经营,对别人的关注以及对方给予的反馈,还有心里所投出的映射造成的影响罢了。
我想即使没有朋友圈,不专注于自己生活的人也一样不会因此变的更专注、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