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多了太多讲写作的课,渐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种大神级别的人,反而从来没听过什么写作课。厉害的作家也并非科班出身。
我们之所以不断报班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写作这件事极度不自信。
因为我们骨子里就认为我们自己不具备写作的天赋,报班是因为有个人在前面引领着自己,有了安全感,知道自己并非一人在这路上,踽踽独行。
大部分的课套路居多,教你如何开头,如何偷别人的创意。如何迎合读者。唯独没有教会你,怎样在你的故事创作里,保留你原始的生命力。
这些授课的老师们,通常是以自己的经验主义去教学,有的老师甚至美其名曰:听话照做,才是好学生。
似乎要把人打造成流水线上千篇一律合格的产品,每一个看上去都优秀,却又是一个模子刻出来。
追求速效的学生往往会奉若神明,因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了呀。
利益所趋,百分之八十的写作课都是割韭菜。
我报过不下二十个老师的写作课,其中不乏知音这样的大平台,还有鲁迅文学院特聘讲师,更有著名编剧和某杂志编辑。
其中遇到过态度真诚的,有脾气古怪的,有你刚报了课就把你拉黑的,有学完以后再问问题不搭理你的,总之你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能看见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人性。
其中最缺德的是某号主,开的所谓私教班,总共就几节课,价格不菲。上了两三节课人跑路了。而且课程还并非其原创,是盗了另一个人的课程来讲,收费比那人还贵。
有一个老师更有意思,拿着外面买来的写作理论书读给我们听。
还有一个课,明明说好的是学习长篇小说写作,等到开课各种变卦。学费也昂贵,几千块。一场韭菜割了几十万。
新世纪有什么比开写作培训更赚钱的买卖呢?
你以为的实现梦想,在对方眼里,是流着肥油滋滋的羊啊,不宰你宰谁呢?
这些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有好几个老师讲的重复部分非常多,缺乏新意。很多东西百度都能搜到。
虽然说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但是有些智商税真的劝大家别交。
在写作这条路上首先保持的是激情,对写作的热情,不能受到一点打击就想着放弃。不能太玻璃心。
然后在写之前先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要走的是什么路线,这就是定位。只有定位准确,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不必跟随潮流,流行啥写啥。无论写哪种类型都会有读者,只是受众群体的多寡罢了。
剩下的就是看榜单加复盘。
如果你写网文,就看榜单前十,能够获得读者认同的一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这里有个关键,千万别反复拿自己作品和榜单比较好坏,比较多了,自己会有落差感。别人的优秀之处可以学习,但也不必贬低自己。
复盘就是隔断时间把作品拿出来看一看,当时可能发现不了什么问题,等到冷静下来就会发现,逻辑,语法,细节等都需要再修改。
复盘,是为了将作品打磨得更精致。在复盘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哪一部分欠缺,如果对人物形象描写不够,以后就在这块下下功夫,如果是对话写不好,就去看看那些对话写得好的作者是怎样展开对话的。哪里缺,补哪里。
创意也是必不可少的。
平淡无奇的文章总是让人没有点开的欲望。所以才有了黄金三章,短视频领域有黄金三秒留人。现代人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会大环境是浮躁的,所以很少有那种很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读完。开头吸引不了读者,基本这个文章也失败了。
文如看山不喜平。只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眼花缭乱和离奇的故事才能真正吸引到读者。什么是唯一,稀缺性。就是你的故事的创意是独一份。比如一提盗墓,是不是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吴邪和小哥,还有那位被抓起来的大神。
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你就是大神。
写着写着,没东西可写了。那是因为素材库空了,提醒你该充实国库了。素材多有个好处,就是你在组织把各素材进行衔接组合时,根本不需要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书写时,光素材的比重就可以占据很大篇幅。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写。
拿起笔,行动起来,做个行动派。
韩寒说,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只是在听,而没有去参与。或者一次失败就退缩不前了。
不要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姜淑梅奶奶六十岁才开始认字,七十五岁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
只要想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怕什么呢。只有千锤百炼,才能化为绕指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