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旅行·在路上艺海
大家去拜的寺庙真的很灵吗?其实,只有这样拜佛才会百事百应

大家去拜的寺庙真的很灵吗?其实,只有这样拜佛才会百事百应

作者: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21:47 被阅读4261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烧香祈福的习惯,但至少我们在旅游途经寺庙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寺拜佛上香。

往往拜佛的时候,我们会不太确定自己拜佛的过程是否得体。

最为关心的,是究竟如何祈福,才能诸事皆应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遗憾的是,如此祈福,是不可能所谓灵验的。

学佛的人其实知道,佛教里根本没有神,是无神论的宗教。甚至西方比较流行的观点,并不倾向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他们更认为佛教更接近是一种哲学。

丹增仁波切在讲学时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通常以玩笑的方式回答:“可怜的佛教!宗教家说它是一种无神论的哲学,一种心灵的科学;哲学家说他是一种宗教——佛教似乎没有自处之地。

而我们为什么从小到大都感觉“佛”是一种神呢?一来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天天看《西游记》的原因,二来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确对佛教,甚至所有宗教的事情都知之甚少。

当然,这和佛教自身发展,以及进入中国后的一些历史原因也有关系。

最经典的“如来佛”,80后的童年

这篇文章,将介绍佛教为什么是无神论宗教,以及让我们产生误觉的历史原因。

这让我们可以学会一种正确的拜佛方式和心态,让我们在今后进入寺庙后心存坦荡。


首先需要知道是,佛教本就是无神论的宗教

佛教,为什么是无神论的宗教?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佛陀本人反对搞个人或宗教有神崇拜。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他和同时期的孔子很像,得道以后到处传经讲学。

他出家前叫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29岁出家,35岁怔悟得道,开始传播佛法。

从名称来理解,释迦牟尼的意思,是指“释迦族的圣人”。而“佛”,又名佛陀(Buddha,古代音译“浮屠”)是大家对他的尊称,字面意思是“觉悟者”。

影视剧中释迦摩尼的形象

佛陀在本质上和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是不一样的。

因为佛教不认为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创造一切并主宰一切,同时也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

甚至佛陀根本不允许弟子去搞个人崇拜。

佛陀在圆寂之前,弟子问如果您走了,我们皈依谁呢?

佛嘱咐弟子:“阿难,云何为比丘,以自己为明灯、为皈依,勿以他人为皈依;以法为明灯、为皈依,勿以他人为皈依。”(出自《南传大般涅槃经》)

核心意思是,你们只需要皈依佛法即可继续修行,千万不要皈依某个人。

同时他本人也多次告诫大家不需要对佛经盲目信仰,他强调后人要对经书有所思,自己领悟才把它(佛经思想)拿走,不然就忘掉它。

佛在圆寂之后,他的几代弟子都恪守教诲,几乎也不搞宗教崇拜。几乎在公元100年的时候(佛陀圆寂近60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第一个佛的塑像。

佛陀圆寂600以后,出现了最早的佛像

二、佛教教义都是围绕人的修行而进行阐述

佛教教义发展到如此强大也是因为它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以天地般无私的精神而普度众生。

佛经不仅仅是佛陀本人的教义,同时也包括了历代高僧的心血之作。

佛法的要义可以概况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佛教就是主要以小乘佛教教义为根本。

“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中国佛教就是主要以大乘佛教教义为根本。

乘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船,小乘即小船,一般渡自己到岸;大乘即大船,可以普度众生。

而佛法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人间“苦”的问题,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

《心经》的开篇也提出佛教的宗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另说不遇临,认为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

而痛苦的来源是“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在解决苦的问题的上,佛也给我们介绍许多方法,但其核心更多是需要我们“放下”。比如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更多是让我们放下许多不应有的东西。

可以看出,佛陀是以一种极高的智慧去理解世界;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具体修行,通向快乐幸福人生的一整套体系。

所以难怪许多西方哲学家至今都认为佛教其实更像是一种哲学。它是一种修行之术,就像现在流行的瑜伽,健身,需要信众自己不断练习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而其它有神宗教教义特点是,信众只要信仰那位”全能的神“,就可以得到庇护。

所以,如果我们不做任何修行,反而去向他索取那些他需要我们放下的世俗之物,这是否有些违背佛陀的初衷呢?

《金刚经》里有一句直接表面了佛陀对这种行为的回应:“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世人如果以自己的妄想欲念、分别之心见佛,那是走了邪道,那是见不到佛的。

换句话说,世人天天祈祷追求的业绩、升职等等物欲的东西是佛自己不要的东西,佛怎么能够给你;

世人希望的姻缘求子平安等都是佛看破看空的东西,自然也给不了你。

当然,实际可能信众也并非真正拜佛。

有人说,中国人只信“灵”的东西,寺庙灵就拜寺庙,土地灵就拜土地,祖宗灵就拜祖宗。

尤其在现代社会,我们多数人是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只是恰好拜到佛老爷那里,他老人家应该也是哭笑不得吧。


佛教在中国成为有神论宗教的历史原因

从公元1世纪开始(佛陀圆寂500多年之后,史称部派佛教时代),部分印度佛教徒,即“大众部”教徒,就开始慢慢把佛神化了。

而借助很多印度教的神佛原型,许多观菩萨罗汉等形象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了。

莲花手观音菩萨

而当时佛教的另一派叫“上座部”,就是原来跟随佛陀的最虔诚的高僧弟子即其后辈,他们坚持不把佛神化。

不得不承认的是,佛被神化很多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和印度教乃至其它印度宗教的不断冲突和融合的产物。

这里我们更多介绍在中国佛教逐渐神化的历史原因。

和进入其它国家一样,当佛教传入中国,也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这种阻力是其它国家都不曾遇到的。

为了生存下来,佛教不得不迎合当地文化和统治阶级,作出了巨大的调整。

比如佛教为避免中国正统儒家文化发生争端,逐渐也开始崇尚“孝道”,后来推出了一部中国自有的经书《佛说父母恩重难造经》。但是佛的教义里是几乎不强调孝道的。

这实则也是传教高僧的无奈之举。东晋高僧道安曾说:“不依国主,法事难成”。

而后来的两次“依附”让佛教在中国更加繁荣起来。

第一次依附是东汉时期,依附黄老,即依附道教。当时道教开始兴起,社会颇为流行。这个时候的佛教更强调清静无为,劝善止欲“,并且非常擅长借助道教的神仙方术把自己神化。”黄老浮屠并祠,小乘禅学流行”这句话就描述了当年的场景。

第二次依附是魏晋时期,那个时候玄学盛行,及《老子》(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术法是不一样的)《庄子》《易经》的学说非常流行。僧侣们又转向开始依附玄学,用自己般若学的一部分要义转化成当时流行的东西。尤其在东晋的时候,这种风气走到鼎盛。社会名流甚至视结交玄学高僧为一种时尚。

道教祭祀大典

而借鉴道教的神仙方术以及和玄学的结合,无疑是让内地佛教看上去神乎其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去一些内地寺庙祭拜的风俗习惯,实际很多是一些道教的习惯。

但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祭拜习惯,其实很多已经违背佛陀当年的意思了。

那我们还需要进入佛寺参拜吗?怎样参拜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和大家一样,许多信徒在了解佛教根本没有神以后,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我们还需要进入佛寺参拜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学生会感谢老师,果粉会朝圣乔布斯一样,圣人更值得我们前往表达敬意。

那我们怎样拜佛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呢?

一、表现尊敬和感谢,即恭敬礼拜。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而佛陀是我们的老师。在学佛以后,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这位老师的伟大产生敬佩之心。偶尔去寺庙,只为表达自己的敬意。

这种尊敬之情一般是在学佛以后,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精进,一种由心而发的表达。

但若尚未学佛,也至少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二、与佛述说自己的罪过,让我们感受自己的渺小,即忏悔礼拜

修行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真正认识我们自己,怀有谦卑的心态。

儒家强调“毋我”,道家强调“虚怀若谷”。佛家更是希望让我们达到“诸法无我”的境界,把“我”的状态看成无。

在尘世中,我们经常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扮演着对他人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其实是我们自嗨的幻想,而这种想法往往却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跪在佛前,我们需要忏悔我们的自大和无知。然后真实地认知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人”而已,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拜佛的正确姿势

三、享受寺庙中清净进行修行,可以行无相礼拜

即一无所求礼拜,体会每一个动作和接触到的每一种事物,行正念修行。

大家走进佛寺,应该所有人都感觉心静吧。

因为“佛性本自清净。”走进佛寺,我们应该珍惜这难得的心静时光。

佛寺也有很多“法门”都可以让我们静心,比如佛教有一种东西叫罄就是一种法门。

罄是我们在拜佛叩头之时,右手边一位僧人所敲的一种佛教法器。而现在有许多在家修禅者也会买一个罄,每敲击一次,声音悠长,心回正念之中。

所以,走进佛寺,我们应该珍惜这难得的清净修行的时间,让自己回到正念之中。

四、我们不妨与禅师聊聊天,听他们讲讲佛

如果时间充裕,我们不妨与禅师聊聊天,和他讲讲我们的烦恼,禅师自然会用佛的角度给我们平常得不到的答案。

听听他们讲经应该也很不错,不用全都听懂。即使感受一些氛围,安安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也是很好的。

不用担心大师不理解我们,他们修行了许多年,境界一定比我们高。

许多高僧知识渊博,为人谦和

不可因个别寺庙的误导,过度追求拜佛的形式

进入佛寺后的确有很多朝圣的形式(法门)可以让我们心存安静,回归正念,我们不妨享受其中。

但如果是一些让变得我们更加浮躁和无知的形式,我们万不可过度追求。

比如烧头香、烧高香、烧贵的香,甚至还互相攀比,为了烧头香的而大打出手。

佛是无分别之心的,佛强调众生平等,他连十恶之人都要渡,怎么可能会以香的不同来对我们的祈祷判断级别。

烧香没问题,上三根香(代表佛、法、僧)即可,一般寺庙都会免费提供普通的香,佛会一视同仁的。

比人还高的高香

而投钱入功德箱也同样如此。倘若我们怀有布施之心,修缮庙宇,那自然坦荡。

但如果想有更多的钱换取更大的保佑,那就是罪过了。

最为荒谬的是求签占卜,求签占卜风水之说本就属于我们的《易经》。佛陀本人及所有佛经从未对占卜一事作任何解释。

因为佛让我们正视“无常”,他认为所有祸事痛苦(苦)的发生是必然的。而只要我们学会正视“无常”,看空这些苦,坦然面对,就可以不用担心。

甚至佛让我们感谢“无常”,有了无常,才会有更多修行和得道的机会。佛学其实看上去更像心理学的一种疗法。

所以佛绝不可能让我们花999元,买个什么“开光法物”就可以逢凶化吉的。

求签一直属于中国古代民间文化

寺庙一直以来就应该只是佛教徒或信仰者修行的地方。

甚至最早连寺庙都没有,佛陀说:“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告诫弟子,出家修行之人,不应该贪念任何地方。

为了避免对久住而留恋,因此佛陀规定,即使住在树下,也不可以超过三日,避免日久生情。

而现在的寺庙很多都成为了聚财宝地,每到节假日都人声鼎沸,热闹不已。

结语

我们在知道了佛教是无神论宗教的观点以后,终于知道我们去佛寺真正需要做什么了。

一、表现尊敬和感谢,即恭敬礼拜

二、与佛述说自己的罪过,让我们感受自己的渺小,即忏悔礼拜

三、享受寺庙中清净进行修行,可以行无相礼拜

四、我们可以与禅师聊聊天,听他们讲讲佛


但很多朋友会问,如果不能向佛祖祈福发愿,那佛教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的意义的是很大的。前面提到,佛教一种哲学,就像瑜伽修行,是对心的修炼。

乔布斯就是从29岁开始痴迷禅宗,自己的秉性大变,最终一步一步研发出如此伟大的产品。

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都对佛禅醉心呢?

而为什么几乎所有学佛的朋友,自己家庭生活工作等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

下篇,我们将介绍拜佛百事百应的唯一方法,那就是——自己成为佛。而且,我们会介绍详细步骤,绝对比你想象的简单很多。

成为一名尘世中修行的佛陀,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让我们一起,在工作中修行,做一个尘世中的觉悟者。

请关注我,道长和月。

(喜欢就点赞,有用请转走。该文5000字,写完不容易)

相关文章

  • 大家去拜的寺庙真的很灵吗?其实,只有这样拜佛才会百事百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烧香祈福的习惯,但至少我们在旅游途经寺庙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寺拜佛上香。 往往拜佛的时候,我们会不...

  • 一墨语(30)

    为什么要拜佛? 每一个去寺庙拜佛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拜佛,拜佛的意义在哪里?很多人去寺庙拜佛,其实只是为了...

  • 同样是房子,寺庙如何给人心安的力量?

    烧香拜佛,请太岁符,祈求健康平安……大家都会去寺庙,似乎去寺庙里祈求的福会更加灵验些。 然而,不知大家去寺庙时,有...

  • 去寺庙求神拜佛有用吗?

    很多朋友说,去了很多寺庙求神拜佛,希望神佛保佑自己事业有成或者富贵双全等等愿望,但是大部分神佛都没有实现自己的...

  • 行善佛才灵

    行善佛才灵 我不信佛,所以进了寺庙禅地,从不烧香拜佛,上布施求平安。 然而...

  • 去寺庙的一些心得体验

    年初的时候,陪表弟去了九华山山脚下的一家寺庙。 寺庙虽小,但对求神拜佛向来热衷的表弟来说,这寺庙绝对的灵,他甚至认...

  • 你崇尚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人总得崇尚点什么,只有心里有所崇尚,才会有所敬畏。 有人崇尚神灵,所以烧香拜佛,极尽虔诚地前往寺庙,...

  • 拜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到出门的时候总要到寺庙里拜一拜,拜了佛心里就踏实了很多。我拜佛既不知道上香,也不舍得花功德...

  • 拜佛其实是拜自己

    拜佛是引发第六感!拜佛其实是拜自己! 相由心生,自作自受!

  • 拜观音(摘自观音宝忏)

    南无一拜佛拜观音礼拜大士苦修行香山修炼成正果白莲苔上现金身 南无勤礼拜拜观音百拜累劫积功观世音菩萨 南无二拜佛拜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家去拜的寺庙真的很灵吗?其实,只有这样拜佛才会百事百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hm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