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听了一节优秀教师执教的德育课《战胜挫折》,让我有了很多感想。
整堂课基本由两名主持人来主持,课型成熟,环节有序,情境宏大。课堂初始,由歌曲《苔花》导入,挖掘顽强的寓意,再引申到对霍金、司马迁、张海迪、邰丽华等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介绍,让学生谈感想。然后是学生穿越回古代,以那些名人身份说励志名言,让学生明白成功来自挫折后的崛起,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也谈了自己收集的战胜挫折的格言,又用诗的形式写自己遇到困难如何战胜。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齐诵《少年中国说》。
听完课,也不知怎么的,就觉得心里很别扭。德育就是育人作假吗?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永远脱离不了假大空?那是因为部分引路人喜欢,或者说上课的教师总为了讨喜,才去迎合别人的口味。可怜了孩子,一个个欢欢喜喜领会着教师的意思,那几个得力助手配合得多么默契!
这样的孩子是否学会了迎合,看课上的两个小主持人发挥得多么自如,口才绝对没得说,除了背的滚瓜烂熟,自身也是文采斐然。其中一个那欢悦的表情极有主持人的范儿,始终笑意盈盈,但透过那笑容,我看不到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纯真。
前些天,守望者群里的家人谈到孩子的作文是我们教师教会他们说假话。的确,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时,我们该反思问题的源头从哪儿寻找?我们教师也是汇成源头的那个支流。将德育课上成如此的空架子,孩子背会了名言,记住了大道理、亮口号,但内心的真实从哪里寻找?战胜挫折的力量可以如此轻易获得吗?
好在德育专家最终的指引十分到位,让我一扫心中的阴霾!他指出德育课不能上成语文课,课上主持的学生无非是教师的傀儡,何必加重他们的负担,背了太多的台词。包括那些得力的助手,为整堂课也破费心思。一堂课应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学生的激情是需要教师用触及他们心灵的东西来引发的,而不是生硬的表演,表演再灵活,也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所有的的德育课选题应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或境遇。倘若本课让学生说他们身边战胜挫折的榜样或自己亲身经历的困难,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学生说不出正面案例,也可以说反面案例,比如自己曾经的退缩。只要从中找到当时退缩原因,在后悔中直面自己,以后也会战胜这样的困难。总之在切近的真实的案例中互相汲取精神力量。
专家鞭辟入里的点评已结束,我的心却被深深地触及了。陶行知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浇根,育人育心。德育课倘若不是实实在在从学生心灵出发,只培养皮肤上的情感,而没有心灵的成长,那不如放下德育的“大架子”,让我们的教育来的更平实一些吧!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该忘记,为孩子的心灵播下精神的种子,是我们师者永恒的责任。2018-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