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知猴王勇,立业要做曾国藩

作者: 有才有闲 | 来源:发表于2018-09-19 11:21 被阅读3次

以前读过一篇《年少只知猴王勇,中年方知悟空怂》的爆文,其中述说了看似天下无敌的孙悟空,其实有更多扎心的磨难需要去面对。

的确,小时候孩子间的打闹中最喜欢抢着演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长大了才明白,我们会被骗,我们需要求人,我们会被误解,我们的内心也会煎熬;然而这些都是我们最终修成正果所必经的磨难。

这种认识的转变就跟最近读到曾国藩的经历特别相像。

人定胜天

年少的曾国藩还天资愚钝,300字小文背通宵都背不下来那种。

但他坚信人定胜天,愣是凭着一股子意志力,靠下笨功夫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进翰林。面对简单的事情也扎扎实实地做好,十年升迁七次,官至二品。

打仗也是,不求急胜,而是“结硬寨,打呆仗”,他的湘军每攻打一个城市,并不急着跟太平军开战,而是首先修墙挖壕。

墙要修一尺厚八尺高,用来防止火炮攻击;壕要挖一尺深,再在壕沟外埋种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并要设置两三层,用来防止马队攻击。第二日,往前推进一段路程后,又修墙挖壕。如同巨蟒缠人,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市困死。

曾国藩攻城,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等战争结束,城外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曾国藩打武昌、打九江、打安庆、打南京,采用的全是“结硬寨,打呆仗”之法,用这个最笨的方法,打败了最聪明、最难打的太平军。

挫折不断

然而,官至二品,带兵打胜仗,并不仅仅靠笨功夫就能够成功。眼见朝廷官员贪污腐败,积极献言献策却不知皇上只是作秀。外派专心做事,却不知侵犯了当地官员的利益,伤了人面子。四处化缘,筹建新军,刻苦操练,却引来无能绿营军的嫉妒和挑衅。

好不容易练出一只湘军,水陆并进,十战十捷,歼敌上万,将太平军赶出湖南。在江西继续追击敌人时,却无法获得当地官员的支持,缺钱缺粮,最后以“守孝之名”愤然离去。

在守孝的两年里,不断地看书和思考,令曾国藩心性大变。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处处碰壁,四处受阻,是因为自己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过于方刚。说话又冲又直,直插人痛处。做事更是刚愎自用,对他人意见不屑一顾。

只有学会圆滑,尽量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才能获得自己做事需要的资源。即便内心不喜欢,但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说至少不要被拖后腿,也要去搞好关系。

脱胎换骨

所以当太平军再次打败清军,无人能战时,咸丰皇帝不得不请曾国藩再次出山。而这次复出,曾国藩行事却风格大变。

首先,他对各地官员不再疾言厉色。出山之前,他给要打交道的官员都写了一封信,从督抚大员到一般武将无一遗漏;在信中,他放低自己,表明自己希望得到大家指教。因为他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多向人请教,纵使得不到东西,也不会吃亏。

抵达长沙后,又拜会了所有官员,连小小的长沙县令也没有遗漏。也不再摆出“唯我独忠”(即自己是个忠诚的好官,你们不是)的姿态,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从此,曾国藩在湖南、江西筹集饷银时,就几乎没人阻拦而大为顺利了。

最终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按一般人一定居功自傲,要名要利,比如其手下甚至还怂恿曾国藩造反,取清朝而代之;但曾国藩却忠诚不二,选择激流勇退,主动裁军和告老还乡,以免遭受功高盖主之祸。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后来朝廷又需要曾国藩去剿灭捻军,去处理洋人的不合理要求,去查办未解之案;他虽明知不可为却也为国为之,尽人事,听天命。

特别是在洋人因传教士被民众杀害威胁开战时,也多次隐忍退让,只求不开战就好;但也会据理力争,保护能保护的无辜者。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湘军、淮军再强大,也还是无法抵挡住洋人的军队,只有隐忍发展、韬光养晦,才是最佳策略。

另外,按现在的话说,曾国藩很有“打造个人品牌”意识,知道通过写作来让自己青史留名和扩大影响力。每天写日记,经常寄家书,特别是这些家书故意传得人尽皆知,甚至皇上;以此感召了不少认同的人来支持和帮助自己。

曾国藩去世前,曾感慨:“少时觉得人定胜天,中年挫折不断开始信命,老来发现命运才最应该重视的。”而曾国藩留下的家书则让人相信“付出必有回报”,这大概就是人这一生心态转变的最好写照了。

推荐工作、创业中的朋友都来读读“曾国藩”,一定会非常有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少只知猴王勇,立业要做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ab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