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身全家全社会。
出处一说是魏晋时期民间所流传,另一说是出自《道德经》。
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隐居不是形式,而是内心的向往,如果真心向隐,在人群中也是真隐士。
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卧虎藏龙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汉武帝时的东方朔提出了朝隐。朝隐即隐身“金马门”中,把独立自由的人格巧妙地融入宦游之中,既能做官,又不同流合污,甚至还能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作一些力所能及利国利民的好事。
唐朝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归纳出来: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与其千辛万苦求诸于外,不如回过头来反观自己的心灵。只有和自己和谐相处,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心无所系,随遇而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