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圆乐,自由之路同行者,专注职场与个人提升。
昨天的文章《IVD公司,该专注细分领域,还是坚持做生态?》讲了一般企业的三步发展策略。
其中,也提到“三步法”同样适用于个人职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个人职业发展的话题。
01
未来不可预知,但有迹可循。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写类似下列的命题作文。
-
我长大要当______
-
我的理想是_______
而真的长大以后,才发现很多人已经把理想戒了。
如果说小孩子应付作业不能算数,那么长大后又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到底要的东西到底长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未曾想过,那么试想一下:
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到底要过成什么样子都想不清楚,你能期待他做出什么大的成绩吗?
当然,想不清楚或不想未来的人,一般也能活得很好。
因为总会有人帮他安排好,他们也欣然接受了这样被动的安排。
然而,只有经过若干年的现实毒打后,他们才开始寻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的理想。
不过,残酷的现实是“求战者生 求安者亡”,求安稳的结果就是动荡。
未来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对有些人来说是没有能力想象的,对另一些人即便有能力想,也懒得想,只有很少的人不仅想了,而且还有实现它的方法论。
虽然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未来是有迹可循的。
即便未来干什么岗位,做什么行业是很难确定的,可是我们却可有一套原则或者说方法论来应对不确定性。
02
职业发展三步法
结合昨天的文章,一个人职业发展有三步:
第一步先专注在一个公司的一个点上取得优势;
第二步利用已取得的优势,迅速实现职位、薪资、经验上的激增;
第三步开始长时间安住在一个公司,打造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我们展开说一下。
初入职场的人要特别注意一点:不要去没人带,靠你自己自生自灭的公司,更要少与那些负能量,不积极上进的人为伍。
初入职场,如果有人能带你成长,那么不要太看重待遇多少,老老实实跟着打好职业发展的基础,并在一个细分的领域取得优势。
这个阶段不要因为几百块钱的工资差异,或成长压力,或个人喜好等问题而频繁换工作,而是专注于个人成长,在你没有获得竞争优势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当然如果公司内耗严重,人员素质低,也没有人能带自己飞,那么这个阶段频繁换工作也有可能。
话说回来,这个阶段也不适宜时间太长,3年为限,目标至少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公司里的NO.1,或者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并走向管理岗位。
圆乐2006年来北京,在第一份工作上,半年时间就让领导们注意到自己的优势,并让她们为圆乐创造了一个新岗位。
正好这个岗位与服务有关,与管理有关,而又与技术没有脱节太严重,非常适宜扩大自己的眼界。
第二步,当自己具有竞争优势以后,你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快速扩大工资体量、负责更多的业务。
如果你有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公司,公司领导也给你提供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那么你可以继续待在一家公司,快速做大做强自己。
毕竟能相信你,给你机会带你发展的老板,可遇不可求,要珍惜。
处于第二阶段,如果公司业务增长乏力,晋升空间有限,薪资增长缓慢,或者内耗严重,那么你应该考虑通过多换几次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与职位。
一来提升自己的薪资水平,二来提高自己的职位,关键是增长见识,补齐自己业务广度上的不足。
对应公司扩品类,扩体量,提高销售额,把自己做大一样,这个阶段你目标就是提高自己的职位、薪资水平,至少要丰富自己的经验和眼界。
以圆乐为例,圆乐做过研发技术员,负责过实验室管理工作。
尤其是实验室管理工作迅速帮我扩大了知识面的广度,因为实验室管理范围中,包括仪器研发及生产,诊断用原料的研发及生产,生化诊断试剂研发,胶体金研发及生产,分子诊断研发平台,参考实验室,质检实验室等。
再到后来负责项目申报、培训。
第三步,当你到了一定的薪资水平、一定职位以后,你应该适可而止 ,不能贪得无厌。
如果你由于之前跳槽获得一些暂时的利益,而无休止地频繁跳槽,那么未来在管理岗位上很难获得更多的会和信任,最终大概率越换越差。
这个阶段,如果你能稳定在一家公司,作为核心管理人员,别拿自己不该拿的好处,多做事,积极做事。
争取把公司运营相关的一套东西实践出来,那么未来你可选择的空间就大很多。
还是以圆乐为例,圆乐的第三步在一家公司呆了八年多,从仓库管理,采购开始,到后来的物流、计划调度、生产部。
老老实实的8年多时间,圆乐不仅在职位上获得提升,关键是在从业经历及成果上验证了自己曾经的很多想法。
当然,如果这个阶段发展比较好的,那么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自己创业。
当你变成创业者以后,你的职业生涯就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创业以后,你的公司就是你的职业生涯,依然遵循三步法螺旋上升。
详细看昨天的文章《IVD公司,该专注细分领域,还是坚持做生态?》。
03
什么时候该专注,什么时候该广泛涉猎
圆乐以前写过一篇关于专注的文章《反省‖什么都能干、都想干早晚会害了自己》,前两天还在朋友圈里重新推荐。
其实,巴菲特老爷子说的专注和我们理解的可能不一样。
类似的观点,巴菲特曾经在其他场合也说过,比如为了节省时间,他不参加内部会议,不参与各种各样的聚会。
于是,有些人看后就开始效仿起来了。
其实,股神巴菲特在初期,不仅参加很多聚会,为了接触更多的人还当过一家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后来,当他获得了足够的势能以后,找他合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考虑筛选的问题了,也就是如何用有限的时间精力专注于更高价值的事情上。
由此可见,道理很激励人心,如果我们不知道人家在什么阶段,什么场景下表达的观点,那么就容易发生东施效颦的笑话。
如果对应上面说的职业发展三步法,那么股神的专注是高阶的第三步。
而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处境来说,合作的机会,主动找我们的资源极其有限,我们往往只能主动出击而不是守株待兔。
只有通过更多的交流、沟通才能开发优质的人脉,资源,客户等。
这个行为也很好理解!
好比贫穷人家孩子多,其实是通过多生孩子争取更大的胜算,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抵抗风险。
而现在我们生活水平高了,反而不太想生太多的孩子,因为即便只生一个也有信心把孩子培养成功。
前者多生孩子,是由于能力不足,资源匮乏所采取的应对风险的措施;
后者少生孩子,是取得足够多优势资源以后,自然而然选择的优生优育策略。
这个策略,同样试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上。
资金不影响生存的情况下,技术不强,公司不大的时候,就需要扩品类,争取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保证稳定的现金流;
同理,在个人在解决生存问题以后,就是要通过更多的从业经历、更高的收益、更多的资源去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如此,你才有足够的资本,安心地搞创新,筑壁垒,真正实现第三步的跨越。
因此,是专注还是分散,关键是看自己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切不可随便相信,无脑模仿。
否则,你不仅会认为别人的文章、观点相互矛盾。
如果随便模仿,那么容易让自己堕入万丈深渊而难以翻身。
我是圆乐,觉得有启发,点赞,点关注支持我吧!
以上内容,为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