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朋友聊天,他跟我推荐古典的《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说,你看看,看完我问你一些问题。
古典是这几年国内的职业规划领域备受推崇的大V,我看过他其他的书,框架明朗,内容不乏真诚,一些观.点和框架描述对我也有些启发。
于是在网易云上下载来看了,之前对他写的东西有个大致的印象,这次浏览一来是好奇小朋友后面的那个问题,二来也带着对他之前文章的一个小小偏见想再坐实一下。大概花了半天时间快速浏览了半本,这个印象(pian jian)也变得更为清晰。
这个印象是:很多时候,他告诉你如何去做一个事情,或者面对一个问题,列出来的一二三四的行为准则,往往,更像是习得了某种反习惯的认知或能力,而后自然形成的结果,是对结果进行了重新归因。
而正是因为缺乏那种认知或能力,才让人对这个问题产生困惑。
我不否认通过对结果准则的实践,有时候也可以让人反过来悟到一些源头。但作为一个想传递知识或者技能的写作者来说,这样的方式难以让人真正链接到根本的修习路径。
比如说他论述一个做事要找到核心杠杆点之后再行动的大蛇策略:“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的持续专注这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
这句话,我相信没错。然而,大量的观察和思考,这个能力怎么来,怎么切入?很多人正是缺乏了观察切入点和思考的能力。强大的定力,又如何获得。这些,在后面的文字里,并未提及。但是本书后面有一系列的书单,没一一阅读,不知道是否会有。
那如果光是只读了这本书的人,观感就像,跟你说,坐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这样对脊椎好!但是你明明很累啊,塌腰很舒服啊,但是坐直这个指令,其实是一个结果,能自然坐直的人,本身他的身体结构或发力次序或者精神意志都是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那么关于如何坐直的技术,在这个指令里是缺乏的。
那么这会带来2个问题
1、知道做不到
2、就算做到了,内心会引起矛盾,这种矛盾会让人感觉到内耗,越用力越内耗,从而无法坚持。
而且潜意识会觉得,原来成为高手是这么累的一件事,那也没有多开心,那现在也不开心,简直生无可恋啊。
在我较为熟悉的身体练习领域,改变一个人动作姿势的四个维度:认知,经验,环境,任务。那我认为,在其他的教育里,也可以平移这四个维度。古典显然是希望从认知方面来入手,去改变读者的行为结果。但是,这个认知的教育,我认为,并不很充分。它没有触达真正的链接到一个人真正的某些行为模式背后的认知核心。而是提供了,那个认知核心重定向了以后,呈现出来的结果。
得出了这个大致印象后,我对朋友的问题,越发好奇起来。可能是想扮演一回导师?还是想找吐槽盟友?我也不知道。于是去问了。
他告诉我,他最近在读古一本典的另一本书,是一本职场行为指导规范,里面有讲到职场规范如何沟通,他困惑于,自己的行为惯性和指导之间的冲突矛盾,好像这个指导,带给他很多紧张的情绪。
他经常按惯性做事,比如跟领导说个事,直接就说了。之后猛然想起指导里说的,应该要自己想明白自己的需求,再去跟人家对接,不要让别人猜你的需求。所以整个人就紧张起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听到这个问题,我内心有点咔哒一声,感觉对上位了。
为什么呢?他的困惑正是来自于我对古典书的那个判断。我朋友在之前只知道他自己做事的过程中,有些隐隐的不对劲和不安,于是找到一个叫做“职场沟通”的概念,觉得对上了自己的问题,然后这个概念底下,有一二三条行为准则。但是真正对接上他的困惑的,只有这个“职场沟通”的概念本身,而行为准则,和他的内心困惑其实没有对上。
于是又了下面的对话:
我:首先你会对那条规则不爽,是因为你潜意识在排斥这个规则,会觉得为什么不直接省力点,为什么要绕那么多弯?是不是这样?
朋友:昂,是的。
我:但是你又隐约觉得之前那么做也不太对,每次这样不安心。
朋友:对。
我:其实这个世界,从想法到落地之间,其实确实有巨大的阻滞和鸿沟,每个人想要落地一件事情,都是需要考虑对这些潜在因素予以承认和考虑的。这个是事实,首先你要尊重事实。
朋友:震撼
以上,其实是我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对他的了解询问,得知他在职场沟通的背后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理念误区,并未被他自己察觉,对此进行指出和调整,从而让他在内心深处能够接受职场沟通为什么要那么“”繁琐”的原因。他才愿意更为接受我后面所说的话。
至此,我知道了,我对古典的书籍的判断,是有事实依据的。起码他在某些方面是存在这样的问题的。
但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和归纳问题和框架,我看他的书的时候往往可以从他推出的一些结果来反观自己为何没有那样的信念或者准则,然后再回头去推导背后我的核心观念缺陷在哪里,如果确实有链接到我渴求的方向,而且是处于认知盲点,那我拆解后吸收进来,从而优化我原有的认知框架。
反观我自己在自然动作训练的私教的过程里,比如我想让学员找到在爬行过程中重心不要偏歪的能力,我不会只要求他:重心回正!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会观察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无法做到重心回正,是因为对侧肩膀压力大不敢放松而选择了对抗支撑?
举个例子,当你用右手左脚做对侧支撑的时候,右边肩膀感觉到了瞬间的压力,如果此时你为了对抗那个压力,就会不自觉作抵抗性的收紧,感觉到了“卡”,而且会把右边肩膀撑住推高,此时重心就跑到了左边,这时候有的人就表现为屁股往左边晃,有的人就表现为左手会赶紧落下撑住变成了同手同脚。
如果右边肩膀在感觉到紧张的时候,放弃对抗,而接受失重,你会感受到肩膀的压力会通过身体往左腿左脚传递,(就是重心会回到更偏后的位置)而肩膀自然随重量落下的时候,身体会自动做了向左旋转(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筋膜链里的螺旋链起作用),此时,手再推动地面的时候,前锯肌(腋下贴着肋骨的那一小片)会自动发上力,肩胛骨也会自然贴着胸廓,不会“翘”起来。
爬行的时候,只要在意识里保持身体对侧链条支撑(异侧手脚支撑),感觉到紧张就放松(失重),以及让自己的脊椎有一个中轴的意识,平衡前进。那么以上的过程会慢慢被体会到。
找到关键的元认知,然后在这个元认知上尝试用对方喜欢和可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在经验,认知,环境,和任务上做出改变,真正地体悟和领悟这个认知。那这个东西,是可以生发出很多其他的行为准则出来的。这是我目前认为较为有效的引导方式。
下一次,读一篇文章,或者上一堂课的时候,执行过程中,请先问你自己的心,它觉得舒服吗?如果没有,请继续向自己的内心深处追问探索吧。
每一个“应该”,如果没有链接上你自己的某种人生渴望,那么它只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内耗。矛盾是人生成长的沃土。每个人都需要,把他人给的砖石,搭建成自己的屋子。
看这篇文章的你,在你的生活里的“应该“”,领悟到了哪些更本质的“元认知”了吗?欢迎留言分享。^O^
自我介绍
若凡Ruby
原互联网产品经理
现自然动作教练
通过功能性训练、身体觉知训练、
及其他辅助手法缓解脊椎不适、体态不良、动作发力模式不当导致的慢性疼痛等亚健康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