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偏爱把某些事物与文化这样两个字眼搭配起来,譬如茶文化、酒文化、胡同文化、舌尖上的文化,似乎什么东西只要和文化二字沾上边儿,便可以蔚蔚然,呈现出大气派来。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与文化联系起来,就很有些研究价值了,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的特色!
酒,我们明明知道是伤身的,还是要去喝,一面咬牙切齿地往自己嘴里倒,一面急头白脸地往别人口里灌。这营造出来的气氛很有些文化的意思了。
酒,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婚丧嫁娶要有酒,同学聚会要有酒,有朋自远方来要饮酒,愁苦无处排遣时也要饮酒,这里面似乎包含了一些文化的意思。当然,作为下属,去看望领导,也是要用到酒的。这好像跟文化无关了,而关乎政治。如此,酒文化如何不昌盛?
其实,酒文化如此盛行,背后正有一双强有力的推手。接触过一些基层的政府官员,他们这些人已然形成了一个派系。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很与众不同,总是“喝了吗”“去哪喝”“走,一起喝点去”这些。若彼此都喝过了,坐下来聊天,言语中仍然是离不得酒的,总是这些:xx局xx长能喝,千杯不醉,语气间流露着羡慕与嫉妒。
李太白有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些好酒的政府官员怕是已经以圣贤自居了,开谈便是酒,或者与酒有关的,而不是民生或者与民生有关的。做个假设,若大学里开设酒文化专业和民生学专业,他们在前者一定能捞个博士的学位,或可摇身一变而成博士生导师,带几个高足也未可知;而在后者,怕是要经常挂科,经常补考,或者花钱买枪手替考,稀里糊涂混个毕业证了事。
显然,酒文化在当前已经扭曲了本来的意义,已然谈不上文化了,离文化越来越远,离腐败、卑污越来越近。很好笑的是,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之后,一些地方官员常常坐在一起交流,气氛热烈,显得很团结,并且常常能和交流出一些大智慧来,仿佛思想碰撞出了火花。一个说某饭店地处偏僻,不惹人注意,很安全,其他的人便赶紧掏出中性笔和小本本来记清详细地址及订餐电话,待收了中性笔和小本本时,方长出一口气,显得很轻松,是作为饮者的一种境界。民生?民生是什么?是不必需记在小本本上的。
酒,本身不是一个坏东西,但最好不要让它形成一种文化,特别是那样的一种文化。也不是要政府官员滴酒不沾,只是万不可一味地在这上面修学分,别忘了,民生这门必修课上,你的学分还远远不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