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的今天,20世纪最具争议的小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中年男人和少女之间不伦之恋的小说,作者是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的纳博科夫——毫无争议的殿堂级大师。
纳博科夫与洛丽塔
如果你喜欢写作,或者只是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些文学作品,读这篇文章都会有所收获。
纳博科夫一生跌宕曲折,出生时是沙俄贵族,少年时期生活优渥,20岁时流亡欧洲,41岁又逃亡到美国。在欧洲靠教人打网球、拳击和法语艰难为生,常常还需要人接济。到了美国,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被迫放弃母语用英语写作,1955年《洛丽塔》在欧洲出版就被禁,直到1958年才在美国出版。此时,纳博科夫已经59岁了,即将迈入耳顺之年。但他老而弥坚,创作激情不减,多部重要作品相继出版,遂成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匠之一。
研究纳博科夫的人和著作都很多,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值得借鉴的有两个。
超级注重细节:科学的激情与艺术的精确之结合
没错,是“科学的激情与艺术的精确”,不是“科学的精确与艺术的激情”,纳博科夫的原话。
这要从纳博科夫的身份说起,他除了文学领域一系列称号,比如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文学教授,还有一重身份——鳞翅目昆虫学家。
鳞翅目主要包括蛾和蝴蝶,纳博科夫从小就喜欢研究蝴蝶,到美国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美国自然博物馆当研究员,后来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取得了科学家身份。
如果说从小对蝴蝶研究的热爱代表了他对科学的激情,进而影响到他在艺术领域的创作,那就是纳博科夫非常注重细节,因为,热爱归热爱,科学研究最讲证据逻辑、一丝不苟。
他认为,世界充满细节,细节之内还有细节,是细节创造了自然与命运的全部密码。太深的道理我们不啰嗦,讲一个例子:
纳博科夫作为文学教授,他会在课堂上让学生注意包法利夫人眼睛的颜色随情绪的变化过程(福楼拜最著名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主角),会提醒大家还原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在《尤利西斯》中的行走路线,会问《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变成的是一种什么虫子……
他说,好的文学,就是要掰碎了一小块一小块地品尝,要体会那种不仅仅来自头脑、来自心,还要“来自脊椎骨的颤栗”,一种最高级的审美愉悦。
这是理解文学的一面,如果我们也像尝试写作呢?那就写好细节吧。
细节描述,不仅仅是为了增强文学性,更大的好处是具有管理读者注意力的奇效。
比如,你想写一个女孩。起初是这样写的“她穿着一件白色体恤,有些忧郁地向我走来……”。
加一点细节就更生动了,比如“她穿着一件白色体恤,左边耳垂有一颗米粒大的红痣,光天化日之下隐隐然闪烁着幽暗的光……”。
细节是在别人的感受里,切开一个口子,活生生插入一段作者想传递的感觉,这种效果简直无敌。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些年欧洲难民事件,那一张偷渡的小女孩死在沙滩上的照片,比其他新闻报道讲多少难民失踪、受难,效果好上数万倍。
卡片式写作
1962年,BBC 电视台采访纳博科夫。
BBC:您怎样进行写作?您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纳博科夫: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卡片随身携带,只要有了灵感,随时记录下来。他一生积累了很多这种卡片,在创作时,就把卡片上的内容混搭,看似随意,往往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所以他的小说的结构都非常精巧。
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不就是重视积累和记录嘛。没这么简单。
其一,卡片写作,不是我们现在微信、微博点一下收藏就了事,而是从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出发,顺势而为,下笔如有神一般,一气呵成一百多或几百字。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讲,思考用的功夫越多,记忆更深刻,将来更容易记起。
其二,卡片写作,写的不是一两个词,一两句话,而是一个段落。这些卡片,就像是纳博科夫素材库里的标准“制成品”,一旦需要建构新的“文本大厦”,这些早就造好的“砖块、柱子、门窗、饰品”,信手拈来即可。一般人都是在收集所谓的好词妙句,人家收集的是整体段落,知识密度完全不一样。
其三,卡片写作,关键是为了将来的自由嫁接,就像一副扑克,打完牌不洗牌,就少了很多乐趣;而每一把牌都洗牌,各种组合可能性多了,往往暗藏惊喜。所以,纳博科夫的小说总是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有一个地方,很适合卡片式写作,新浪微博。
能用140个字,讲清楚一件事,厉害;
能每天写上三五条,三五年如一日,高手;
能越写越精彩,看得人越来越多,大师。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认知军火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