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讨好朋友圈了

作者: 杨拾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7:17 被阅读247次
    微博@壁纸实验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清空了QQ空间的所有动态,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甚至有一年多没发过动态。你几乎在社交软件可公开的信息里,窥探不到我生活的零星半点。

    我以为只有我会这样,但是翻翻身边大多数人的空间,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照片锁住了,留言私密了,动态删除了,除了疏忽掉的个性签名留下些蛛丝马迹外,很难再从空间动态去了解一个人。

    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说,想在朋友圈里关心你都找不到机会。

    才认识的新朋友说,你好神秘呀,一条动态都没有。

    这种时候,我只能解释说,我是一个无聊透顶的人,没什么好值得分享的生活。

    但其实,我只是厌倦铺天盖地暴露生活的不安感,讨厌别人从朋友圈获得自以为了解我的满足感。但在此之前,我也是一个活跃在朋友圈特别闹腾的人,发过自拍,写过矫情文字,晒过努力。

    我们这代人的社交工具用QQ居多,年轻的时候用它来排遣苦闷分享快乐,每条动态下面都跟着几十条的互动评论,一天能轰轰烈烈地发上十几条,记录着懵懂岁月里的小伤感,小文艺和小美好。

    小时候才真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不懂分寸地分享自我。某一个瞬间突然长大了,觉得大张旗鼓地嚷着博得关注实在不酷,性格里的矫情需要被妥帖安放,那是属于一个人的自娱自乐,不必强求全世界都跟着我手舞足蹈。明白这些,也就没有了要分享的欲望,成长到某个阶段必然会自觉地收起爪牙,安静旁观他人的生活。

                                  ❤

    微信是我上大学后才开始频繁使用的,随着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不同层次的人陆陆续续变成了联系人,素未谋面的,只有一句简短的“你好”就下线的,构成了我成年之后所谓的人脉资源。

    前几天参加一个新媒体运营线下见面会,和二十几个小伙伴面对面聊天。虽然我们年龄相仿,但他们却在二十岁时过上了25岁的人生,年少有为的羡慕感扑面而来,半小时的自我介绍中震惊好几回。

    印象最深地是坐在我对面的女孩,她今年大二,学的是市场营销,靠着在朋友圈卖电影票基本实现了经济独立。她说,我是一个物质的人,上大学的这一年半我只想赚钱,靠着积攒的人脉,每天在朋友圈散散电影票就引来几千人,没想到微信朋友圈也可以赚钱。

    老实说我并不羡慕她,但她最后那句话我却很有共鸣。开始写作之后,我陆陆续续加了一些在自媒体领域比较厉害的人物,他们至少有两个微信号,每一个都达上千人,庞大的人脉资源让文章的阅读量随随便便就上万。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点开看,你得给点儿文末福利,或是送些点赞小礼物。

    经营良性的人脉关系网并不是件容易事,你得学会“讨好”他们。卖票的那位朋友能获利,因为她做的事本身就带着互惠性质,以低于市场价格买到票本身就是在“讨好”。做公众号的朋友也要写一些“讨好性质”的文章才会有人点开看,因为共鸣才能取悦读者。

    换言之,那些抱着期待认同或赞赏的心态而发的朋友圈,多多少少也带着“讨好”色彩。发自拍的人取悦了观众的审美,写心灵鸡汤的人治疗了读者的寂寞,打卡学习的人,激励了有相同目标的伙伴。没有谁再为了自娱自乐而无病呻吟,每一条消息都得带点儿信息量才行,那些自言自语的矫情你得小心翼翼地藏着,越长大越要掩饰天性,自娱自乐不适合成年人。

                                  ❤

    去年我加入一个打卡群,每天睡前在朋友圈发学习盘点,坚持了三个月。一些写作认识的新朋友看了我的朋友圈会发消息说,你的生活真励志,每次都看得热血沸腾。或者你真是一个文艺又努力的姑娘,看你的朋友圈就知道。

    每次收到这些赞美的话,我都觉得压力好大。细想一下,好像也没有很努力,只是记录久了连着刷上几十条会觉得很壮观很激励,不过是被文字组装时间累积起来的“伪努力”,看起来坚不可摧,轻轻一推便断壁残垣,只是鲜有人会来测验它的坚韧度罢了。

    我没办法再欺骗别人,有人被那一字一句编排好的话激励过,我很开心,但也因此陷入自己布下的迷阵,沉浸在假想的努力中。

    于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里写道: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我承认,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羞赧,利索地设置为私密。有人说,但凡重复强调的东西,都是你所缺失的。因为没有或者潜意识想要,所以才拼命强调,要么自卑,要么虚荣。

    我不信任朋友圈广而告之的幸福,要么被放大,要么截然相反,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知道。我的朋友圈,有人发滤了几层的自拍,有人晒妙不可言的幸福,有人摘抄只有自己看得懂的鸡汤。但其实大家都沉浸在各自的世界,企图找一个认同。

    那些熟识的人,尽管精修过的照片堪称完美,但脸上几颗痣的位置我还清晰记得,或许她收到的赞美很多,但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她这么多年的悲欢离合,不配合她的表演,也不会拆穿。

                                ❤

    晚上和闺密打电话,她哭着说谈恋爱了却得不到朋友的认可。我很好奇对方是何方神圣,竟然让一个温柔可人的小女生忤逆她亲密的朋友圈。

    对于我的闺密小姐我还是相当了解的,属于极其被动型,性格含蓄内敛,对谈恋爱没什么经验。但她告诉我,她就是很喜欢很喜欢那位火锅先生呀,勇敢地实现了人生第一次倒追。

    我询问了对方的情况,人品性格还是挺正直的,但为什么最亲近的人要反对呢。闺密说:“就因为他晚上约我吃个饭她们就觉得人家目的不纯,恋人之间吃个饭牵个手不正常吗?她们和男朋友天天出去我也没说什么呀,还说我自从谈恋爱就变了一个人。”

    听她发了一阵牢骚后,我大概了解了。闺密在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室友,互相都知根知底,但大家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性格优缺点很难表现分明。朋友认为她是小家碧玉,骨子里是很传统的女生,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她就应该沿着她们既定的性格走,一旦背离,就觉得价值观受到冲击是对方变了。谈恋爱之后势必就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破坏这种常态。

    很多人都是被所谓的朋友圈束缚住手脚,他们凭借做事风格来判断你的性格,继而形成一套自以为很了解你的逻辑。假若有一天你做了一件超出了他们可接受范围的事,便理所应当地认为是你变了: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你不该这样!你原来不是这样的呀!

    你在宿舍窝久了想去图书馆找本书,他们觉得你想偷偷学习;你心情不错想和同学出去走走,他们觉得你和那个异性关系不纯;你今天牙疼懒得说话,他们觉得你哪根筋不对乱发脾气。

    亲密关系带来的偏见总能轻而易举把你击溃,但是,人都是需要打破“常态化”寻求进步的,朋友圈可以给你建议,但不能左右你的决定。或许是未知未觉的“讨好”让你们走在一起,但也可能因为理所应当的“忤逆”就分道扬镳。

    我理想的朋友关系不是相互束缚,要坦坦荡荡祝她幸福才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不想再讨好朋友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b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