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让孩子学会担当
最近儿子身上的一些表现让我喜忧参半。
平时中午就我和儿子两人在家,我通常会问:咱们吃什么呀?
有时儿子会表达自己的喜好,如果我觉得可行,就依他,如果不可行,就做其他的。当儿子看到不是自己最想吃的饭时会说:为什么是这样的饭呢?不过,好吧。
我总会为他怪音怪调的“好吧”大笑。尽管不如意,儿子也总会愉快地吃完。觉得儿子表现得很好。
我做家务时,儿子说:“怎么总是你干活呀?我帮帮你吧。
还真总有行动。”
这两天,一次是我做饭时给我搬了一个凳子执意让我坐,说怕我站着太累。一次是把我泡水盆里手套给洗了。当儿子举着湿淋淋手套有点得意地给我看时,我很激动,说:“你能洗干净吗?快放下,我还得再洗洗。”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多么不应景,这不是对孩子的否定吗?好在儿子还没有太“复杂”想法,依旧开心地很有成就地说:“不用,我都洗干净了,我给你晾上去。”
看着儿子踮着脚尖往晾衣架上挂的样子,心里暖暖的,觉得儿子真是有心懂事的好孩子。
可是,一次吃饭时,爸爸让他去洗手时,他竟大声地对他爸爸说:“我自己知道,你说干么吗?”口气里很不满意。
老张同志竟呵呵笑着说:“哎,还有意见呀?”
我马上批评说:“为什么对爸爸这样的态度?这样对爸爸说话是不对的。”我听出了自己语调的严厉。
小东西竟然大哭,哭着还振振有词,——“我自己知道,他还说我。”
原来是,不让说,不让大声说。
我开始以为这是太强的自我意识。可随后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了问题。
奶奶打来电话,儿子接的,可能问起老张同志,就听儿子在电话里说:“爸爸什么也不做,光在沙发上划手机,要不就看电视。”“他还很大声地说我。”“妈妈总干活,扫地,做饭,洗衣服,就我帮妈妈。”
感动儿子的主动“告状”,可我也明白了他对爸爸态度不好的原因。
这应该是爸爸对孩子陪伴、要求的缺失。
平时,只要我没有晚自习,我的时间基本是儿子的。我会陪他看书陪他打球,甚至容忍房间的零乱。有时,我会招呼儿子跟我一起做些家务,当然儿子会因此得到一些表扬或小小的物质奖励。而我家的老张同志就像儿子说的那样要么划手机要么看电视,对儿子的不敬不恭毫不在意甚至还有些纵容。
可孩子并不因他包容纵容“心存感激”。
看来,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严厉是很必要的。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既要得到母亲无条件的温柔呵护,也应该得到父亲有条件的严格约束。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母亲和父亲共同教育的结果。
我们除了要欣赏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心灵的美和善,同样也要指出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帮助孩子们拔除灵魂中的杂草。
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他说:“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是大地,是海洋。而父亲不代表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的几年里,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父亲对儿女的重要性根本无法与母亲相比。但是,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环境,即思想的世界,人类所创造的由法律、秩序和冲突构成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向人类社会之路的引导者。”
在父母眼里,孩子怎样都是可爱的,我们宽容甚至纵容,只因为那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那里有另一套通行的法则。在那里,有法律,有秩序,也有无穷无尽的冲突,对和错就像黑和白一样分明,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必须有一定的抗挫能力来应对困难甚至不公。
我们当然要用童话呵护孩子的童年,我们当然要用鼓励建立孩子的自信,我们当然要用宽容等待孩子的成长,但是,用规则、用适度的批评甚至惩戒,构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感知,也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要全心地陪伴孩子,给他们全心的照顾和爱,但我们更须在孩子犯错甚或对你不礼貌时及时地指出并给以批评。
只有“恩威并施”,才会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