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她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个周芷若。
从小到大,每晚以看香港电视台为主要家庭活动的我,真的是看着她的作品长大的。
从网络上看到如此突然的消息,第一反应是:“假的吧。”
随着官方正式的宣布,突然感觉,心里有一截人生片段被画上了句号,有一种说不上好受的坦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21134/0c592636885bb0f4.jpg)
- 01 -
朋友的儿子现在刚上小学一年级,内心敏感的小男孩从幼儿园开始,就时常会跟朋友围绕sw的问题“探讨”一番。
比如,他会在吃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哭着“探讨”;在睡前,一边抽泣一边抱着朋友的手,“探讨”大半个小时不肯睡。
朋友无力地跟我们“诉苦”,
“他只要一静下来就问,明明回答了很多次了,还在问!”
“他说这些吧,我听着心里又不舒服,但我又不能炸……”
“躺床上我困得想睡了,都不回他话了,他还在那里自己说自己哭……”
另一位朋友表示,小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也只能去接受他这个状态,然后,再想想怎么让他自己去接受吧。
于是,我就回想了一下,我小时候是否有接受过关于如何接受sw的教育呢?
那个,人离开后会成为天上的星星,算吗?
- 02 -
第一次直面sw,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是奶奶的离开。
病床上一动不动的奶奶,从病房被推着转到太平间,家人们在那跟奶奶告别。
姑姑双手抵着我的双肩一直在哭,二叔三叔眼泛泪光,爸爸一言不发。我和堂弟,安静地流着眼泪。
不知道是迟钝,还是不愿相信。感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眼前的一切好像很不真实。
在一些影视作品、民间故事里知道的那个专用电梯和恐怖的太平间,原来是那么的平常,平常到如果不看牌子,都不知道是如此特殊的地方。
接着,晚上在奶奶家守夜,大家都在折纸元宝。
“喃mo佬”(专门做丧事穿道袍“做法事”的人)在那里迈着步伐,手上叮叮当当,嘴里呢哝着听不清的“咒语”。
大人们让我带着堂弟先上楼回家睡觉,而我还是在一个很呆的状态,总觉得,这如平日般感觉平常的日子,有哪儿不对劲。
第二天,那专门的车子停在巷子口,带着披麻戴孝的我们,去跟奶奶做最后的告别。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哭得站不起来。
我还是很呆,直到回家,打开唱片机,刚好放着《All by myself》的弦乐版,我突然像崩了一样哭了出来。
从此以后,我再也见不到奶奶了!
- 03 -
大学的一个假期,从天津回家时经过楼下爷爷家,看到防盗门后的木门是关着的。
一般爷爷在家,这扇门会是开着的,能透过防盗门看到屋里。
上楼安顿下来后,我一边吃饭一边问:
“爷爷去哪儿了?”
因为爷爷身体的缘故,出门都要靠手杖支撑,或者轮椅代步。每当放假的时候,早上我就会推着他去喝早茶。
妈妈眼神闪烁了一下,有点不知如何开口,又仿佛带着点不好意思地说:
“你爷爷走了。”
我以为她的意思是,爷爷回香港了。
“谁陪他回去的?”
妈妈无可奈何地看了我一眼,
“爷爷去天上了。心肌梗塞,走得很突然,也算是没什么痛苦。不像你奶奶那样,受了那么多折磨。”
“想着你在天津也不好回来,还影响学习,当时就没告诉你。”
我呆了几秒,没有哭,继续吃饭。
那一刻,我还没有感受到悲伤,很奇怪的平静。
过了几天,几次上下楼经过爷爷家时,看着那扇一直关着的木门,我都会呆呆地停留。
这一次,我连最后的告别,都没有机会。
一天,在洗澡的时候,任由花洒的水一直砸在身上。还是那么突然地,我就这样对着花洒失声痛哭。
原来,我已经没有爷爷了。
- 04 -
再到后来,从小就把我当外孙女一样照顾的干外婆,被病痛带走。
还有,在回家时突然被告知,养了几年的猫咪,已在另一时空。
每一次,都很突然。
可除了接受,貌似我也没有别的选择。
除了“去了天上”的童话,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去接受,而我也只能这么接受了。
这是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课题。
妈妈那一辈很是避讳,不愿过多谈及。
而我,更愿意相信另一个“童话”——平行空间:他们就在我看不到的空间里,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想法,小时候连神台的灯都害怕的我,现在已不再惧怕GS之说。
都是从人变化过去的,要论害怕,那人不才是恐怖之源吗?
- 05 -
某日吃饭的时候,电视播放着有关医疗的新闻。
爸爸略带义愤填膺地说:
“那个车友也是ai症,本来医生说他没有多少日子了,他放弃入院转而到处去旅游,欸,就这么神奇地好了!”
“唉……其实老表当时就不该住院的,本来精神状态还挺好的,一入院看着就萎靡下去了。不然,或许他能活得再久一些……”
我惊地扭头看着老爸,不可置信地问:
“你说什么?叔叔不在了?什么时候的事?”
老爸一脸平静,
“你不知道吗?都过去好几个月了……”
老爸老妈应该是再一次“忘了”告诉我了。
老爸口中的“老表”是他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是患难与共,共同走过了人生起起伏伏、大风大浪的兄弟。
“老表”在我们的方言中,是男性称呼中比兄弟感情更好的称呼。这不仅他们互相的称呼,也是各自的朋友提起他们彼此时的称呼。
对,全世界都知道他们铁如亲人般的关系。
- 06 -
我人生中与生离死别有关的消息,好像总是那么突然,其中还略带着点“无须告知”的错过。
这是父母认为的对我的保护,却又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伤上加伤。
因此,我在想,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像我的父母般出于爱的保护的方式好;还是,我认同的直言相告的方式更好呢?
我说不上来什么才是对的方式,或许到最后,我们还是得自己经历了,才能学会用什么方式去接受。
但是,不管怎样,珍惜当下才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