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上班这点事儿国学与传统文化
职场中的《战国策》(8)—周文君换相

职场中的《战国策》(8)—周文君换相

作者: 不畏浮尘 | 来源:发表于2017-09-08 17:25 被阅读173次

职场中的《战国策》(7)-余波终平


位极人臣的东周国相国工师籍被免职了,国人震惊。工师籍任相国期间,虽然没有使东周国强大富庶起来,但也无失职敷衍之过。国人们猜测纷纷,街头巷里的各种传闻满天飞。工师籍府邸大门紧闭,赋闲在家的他除了喝喝闷酒,更多的是烦躁和惆怅。市井坊间的不满情绪随着空气在流动,“吕仓有什么能耐,君上让他当相国?”、“工师籍多好呀,比吕仓看着顺眼多了。”…..如此这般,这就是百姓。百姓们不懂国家大计方略,仅仅凭着印象和感觉去评价宫城内高层异动。工师籍听到了这些传闻,在感到些许慰藉之时,更是频添了几份幽怨,他喃喃自语道:“百姓尚能识人,君上怎么就糊涂了。”

周文君也听到了宫城外的流言蜚语,“民心所指呀,大家对吕仓意见这么大,难道真的是我错了,不该罢免工师籍而任用他吗?”周文君对着随侍不经意的一问。随侍一怔,这个问题不一般,君上所问,要想好了才能说。在他大脑迅速运转的时候,周文君已经走出了数步之遥。恍惚之间,随侍的额头已开始冒汗,抬头一看,君上已经走远了,他才大松一口气。原来君上只是自言自语,并不是要问他,赶紧三步并作两步的追了上去。

此时此刻,新上任的相国吕仓,表面上春风得意,深感知遇明主,正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但内心中却是惶惶不安。他不仅知道了民间的言词,更是知道了周文君也心生疑虑。“不是个好的征兆,君上忧虑就会产生变故,我出任相国,寸功未建,民声已然戚戚。如不管这些,放手去主理朝政,势必会让君上频添反感;如无所作为,只会更合民间猜忌,君上同样不悦。进退两难呀,相国之位,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芋,如何是好呀?”吕仓对着门客一吐心声。

翌日,吕仓的门客以助理身份,拜见周文君。简洁的礼数周全后,门客向周文君进言道:“一国之君无论做出怎样的政令举措,都会是毁誉参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和认可。当遇到毁谤时,反而才是品鉴臣属忠诚与否的最好时刻。忠于王事之人,会把毁谤、猜忌、不满都揽到自己身上,把功劳、美誉、成就都归于君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君上有兴趣听吗?”周文君默不作声,点了点头,示意门客继续说。“宋国国君不顾百姓,于耕作之时强征民夫修建王室观景台,民声鼎沸,怨言四起,矛头直指宋君。当时,宋国臣僚无一人替其主分忧受过、转移矛盾的焦点。后来,宋国相国子罕主动担当,辞去了相位改任没有实权的司空,将修筑观景台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百姓于是对子罕产生非议,而称赞宋君能及时纠正用人所失。再比如齐国,齐恒公竟然在王宫中设立七处市场、开设妓院多达七百家,齐国一片哗然,市井妇孺皆斥责齐公行为不端。面对此种情形,齐国相国管仲故意大肆在自己的府邸修筑楼台亭阁,并命名为“三归台”,奢华挥霍,以此来掩盖齐桓公的过错,转移民间视线,这是典型的自黑,拿着自己的名誉自伤于民。像子罕、管仲这样的臣子,才称得上忠义。《春秋》中记载臣子弑君的案例数以百计,这些弑君之臣流芳于世,受到民众的称颂。请问君上,这是一个好现象吗?这是正常君臣伦理之道吗?由此可见,重臣享有盛名,并非国家之福。”门客之言如针尖利芒,扎进了周文君的心。待门客说完,周文君慢慢的转身背向门客,他不愿意让门客看到心境的起伏在脸上泛起的波澜,只轻轻的说了句:“你且回府去吧,告诉相国,让他勤于王事,为国分忧。”吕仓终于安心的开始了他的相国之旅。

吕仓上任了,工师籍免职了,这一正一反中的波动,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职场启发呢。谋求职务的晋升是很多人在职场中的奋斗目标,职务是获取和调配资源的保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作为管理者,管理能力很重要,同时管理思维和意识也不可或缺。很多管理者其实没有搞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身份定位,时不时的就彰显出民意代表、群众领袖的特质。有的企业喜欢用360考核方式去评价管理人员,导致管理人员把心思放在了上下左右人际关系的平衡和维护上,希望能在考核时得到更高的分值;有的管理者为了保持自己与下属的“和谐共处”,跟着下属一起非议企业的管理制度、政策,无原则的放任下属,带头向下属传递对老板的不满。这些行为虽然表面上能在下属或同僚面前营造出所谓的好人缘,但其实早已背离了管理者这个身份的要求和职责所在。这都是虚妄的沽名钓誉罢了,不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起到任何的有益促进。

宋国的子罕、齐国的管仲,给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诠释了何为管理者的担当和大局意识。一家企业的领导在会议发言时,念错了一个字的发音,惹的哄堂大笑,而小文秘站起来说了句对不起,是我打错字了,于平淡处化解了领导的尴尬。文秘完全可以不这么做,干嘛要把子虚乌有的黑锅背到自己身上呢?但是她做了,这就是担当意识和对领导权威的维护。我不主张人人都争相去做“背锅侠”,那样的话,只能说明企业或者领导存在太多太多的问题,以至于成就了一群背锅之人。但在维护领导和企业管理权威之时,不妨多一些主动的担当,哪怕是些许的“自黑”。

同时,作为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在作决定前,做审慎思虑,尽量务求严谨。一旦作出决定并开始实施,要有充分的心理承受和对实施过程发生情况的理智判断。正如门客所言,“一国之君无论做出怎样的政令举措,都会是毁誉参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和认可。”管理者要杜绝遇上点抱怨、抵触、障碍,就心生忧虑,产生动摇,这样只会让管理摇摆不定、权威荡然无存。商鞅在变法之初,面对老世族的重重阻挠和民间的不信任,仍能毅然变法革新、成就强秦之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获得了秦孝公的充分信任和倾力支持。而且这种信任和支持具有很强的一惯性和坚定性。假如秦孝公听到点风吹草动,就做出调整,使变法半途而废,那中国的历史走向早已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样子。


职场中的《战国策》(9)-不是客人是主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中的《战国策》(8)—周文君换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hn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