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战国策》(10)—杜赫的用人观

作者: 不畏浮尘 | 来源:发表于2017-09-10 18:48 被阅读145次

    职场中的《战国策》(9)-不是客人是主人


    弯月如钩,星汉璀璨,东周国的王殿中,欢声笑语,珠歌翠舞。一曲终了,东周君拍了拍手,众人止住言语笑聊,舞姬有序而退,大殿中除了摇曳的烛灯,顿时静了下来。东周君略带微醺,绯红的脸颊上挂着笑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杜子来周,我如久旱逢甘霖,还望先生不吝赐教,使我东周于乱世中不受危国之苦。”言罢,只见一人离座立于大殿中间,向东周君及左右众人施礼,欲要向东周君献上安国之策。此人是谁?原来是战国著名谋士杜赫。

    杜赫,楚国人。其曾祖父杜泄原为鲁国官吏,因避祸逃入楚国,繁衍生息保全家族;杜泄之子杜绰官至楚国大夫、杜绰之子杜段承袭父爵,仍为楚官;而杜赫即为杜段之子。杜氏家族在楚国虽没有芈姓屈氏(代表人物屈原)、芈姓景氏、芈姓昭氏地位显赫,毕竟屈、景、昭与楚国王族芈姓熊氏是同宗同源;也不如世代皆为楚国武将的项氏家族(代表人物项燕,项羽的祖父)荣耀,但多少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与王室和楚国四大家族多有往来。再后来,杜赫为实现心中理想,离开楚国,以谋士身份入仕秦国,却因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南阳侯。杜赫之子杜挚曾与甘龙一起,在秦孝公时期反对商鞅变法,这是后话。

    此时的杜赫,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为一展心中抱负,带着他的满腹经纶,周游列国,以求明主。杜赫对着东周君的期望,以悬河之势,滔滔不绝,“君上的东周国,处于天下诸侯夹缝之中,虽借王室之余威,但于国于君皆非固国图强之根本。唯有广纳天下俊才,励精图治,方为上策。只不过,我观君上之行,倾尽珍宝,以笼络之术,奉迎列强,实在无益,君上应慎思。如张网捕鸟,设网于无鸟之处,怎会捕获鸟儿;设网于鸟禽稠密之处,却又容易使鸟惊觉而飞,同样徒劳无获;只有设网于有鸟且鸟儿不多的地方,才会收获满网鸟禽。如今君上把金钱珍宝投在声名显赫之人身上,然而这些人从骨子里却瞧不起您和东周国;投在普通人身上吧,君上又觉得这些人没有治国安邦的学识,无所企求且浪费钱财。因此,对于东周国而言,君上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暂时穷困潦倒、尚无声望,但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人身上,如此才能实现心中夙愿。而臣也正好有此一位,推荐于君上,此人就是楚国芈姓景氏家族的景翠。”

    不要以为是王室家族成员,就个个都是达官显贵,此时的景翠,可能在家族中并不出众,以至于籍籍无名,但他的谋略、才识却吸引了杜赫;也不要以为王室宗亲,就不会出走他国,为他国效力,甚至与母国为敌。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群。同为景氏家族的景监,就是秦孝公的宠臣,他曾为商鞅三劝秦孝公,终使秦孝公彻底认识了商鞅的变法之策。事实证明,杜赫识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景翠没有入仕东周国,继续效力楚国,后封执圭之爵,官至国柱,为楚国一代名将。我们不太清楚,是东周君没有接受杜赫重用景翠的建议,还是景翠没有接受东周君的邀请。但从《战国策》中,依稀能看得出,东周君与景翠之间还是有交情的(《东周策-秦攻宜阳》)。

    杜赫用“捕鸟之术”,向东周君阐明了一个用人的观点,在企业资源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与其招揽声望显赫的“名人”,不如注重对人才发展潜质的考量,既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也能吸引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人才加入。这个观点虽然不是很全面,但至少为现实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警示。

    警示一:避免出现与企业自身状态不符的“人才高消费”。企业的用人需求不仅取决于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绩效目标,还取决于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部人才供给状态,这些因素是要综合起来考虑的。要清晰企业对于人才引入的消化能力,比如一家普通的中式餐厅招服务员,一刀切,非餐饮管理专业的本科不要,这不是在招聘,是在开玩笑。

    警示二:理智看待人才的名气与资历。很多人喜欢包装自己,各种头衔加身,为的是在求职跳槽时,增加自身的曝光度和附加值。而有些企业也迷信于“权威、资历”,看到简历中种种光芒四射的名头时,就会特别的青睐,高薪予之。可是没过多久,发现水土不服,蜜月期草草结束,大家一拍两散。企业感慨“水货”太多,而个人对企业也是微词频发,“企业不正规”、“没有空间和平台”、“老板思路陈旧”、“管理基础太弱”等等的怨言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无非是企业浮躁的用人取向引导了求职者的心理,“学历造假”、“资历造假”、“职务造假”、“绩效造假”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于求职者的“名”与“实”,到底该怎样去对待和选择,四个观点以供思考。一、有名无实之人,用其名。关键在于依靠其影响力是否能为企业吸引来更多的客户或人才;二、无名有实之人,用其实。关键在于其才能是否能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三、无名无实之人,用其数。关键在于是否能依靠人海战术达到企业需求的目标效果;四、有名有实之人,尽用之。遇上这样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就偷着乐吧。但不管采取怎样的策略,还是要在理智而客观的认知企业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理性而全面的评估人才与企业、岗位的匹配程度。做到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量力而行。


    职场中的《战国策》(11)-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中的《战国策》(10)—杜赫的用人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jt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