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渣,除了在高中那年代自己写过作文,一直到工作日常文档编辑基本都是网络搬文拼接的应付了。现在开始坚持写文打卡,不用提文字语言逻辑都不通顺,更不用提“文笔”一词了。
如果说行文逻辑,文笔词法都需要多年锤炼培养,那么很多励志书籍中作者又如何通过坚持写出畅销热书呢?这里面一定有一些我没有留意到的写作技巧。毕竟,洋洋洒洒写数千文《来简书三天一不小心写了一篇100W+的文》结果因为行文逻辑不畅,压根就没有人愿意看。短文好说浪费不了别人几分钟宝贵的时间,长文+逻辑混乱,绝对就能让读者敬而远之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在复读《微习惯》这本书的时候,突然看到目录结构,我想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用提纲做模板,然后去套内容,这样在提纲内写逻辑就会顺畅很多。
原本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明白,写作文的时候,首先要写出提纲,大纲。然后再提纲和大纲的基础上去拓展。结果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却把这些基础知识扔完了。惭愧惭愧……当然写作的另一个好处也能体现出来,通过反思可以找回很多记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微习惯》这本书的整体结构:
- 是什么,怎样偶然间建立自己的第一个微习惯;[说什么]
- 生理学,大脑内部工作机制,大脑负责行为变化和微习惯的建立机制;[生理机制(为什么)]
- 动力vs意志力,为什么运用意志力配合微习惯策略,而避免动力策略;[方法论(为什么)]
- 其它习惯改变策略与微习惯之间的联系;[类比异同(为什么)]
- 微习惯的独特,优势。是什么造就了微习惯的独特效果;[特点优势(为什么)]
- 微习惯具体的步骤策论;[方法论(学会做)]
- 避免错误理解微习惯导致的失败。[避坑(要做好)]
当我看到这个结构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告诉别人一个事情。你就必须有策略的去引导别人。在上面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条明了的结构线,贯穿整本书。这样无论书中观点怎么阐述,结构清晰,论证明确,一气读完就不会有阻滞敢。
说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
这就有了一条十分清晰的结构主线。
简单明快的语言告诉别人你要表达什么。然后通过“举例子”“讲故事”“摆数据”……等方面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和阐述,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自己的观点,本书中就从生理,方法,类比不同角度完成对自己论点的论证。然后就是具体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这种主线框架串联下,行文逻辑很容易就能得到保障。这就是常说的套模板式写作。这种方法对我们新手特别重要,空有感想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写着写着跑偏了的现象绝对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通过这种套模板的刻意练习。当我们慢慢养成用文字表达之后,再去除现成的框架,用自己最舒畅的逻辑顺序去表达,就能很快适应新的书写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