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3-10-23 17:26 被阅读0次

10月24日,周二,睛,16-28度

格物致知

读傅佩荣著《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阅读体验相当不好,直觉告诉我,这个老头在胡说八道。也难怪傅杰老师对他的学问不太推崇,说他唯一的成就就是编了一本《论语辞典》,还是研究生协助完成的。

比如他解“格物致知”。

他说:简而言之,古人在大学所要学习的便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了解规范行为的善恶有何具体内容,经过大学教育,就可以进行诚意的修行。大学的“致知“,正是要推究自己所知的善,亦即每当意念发动时,就考察它是否符合已知的善的规范。譬如看到地上的钱包,人就会出现一个意念:我可以捡吗?这时,就要把原来知道的善恶规范拿出来对照,以它为标准来“诚意”,看是否合乎它的要求。规范是学来的,不是只凭良心行事。如此才可以避免纯属主观的自由心证,也才可以在人的社会中取得言行上的共识,社会才能够共同生活。否则每个人各自“诚”自己的“意”,善恶标准又不同,社会不就全乱了吗?

按照傅先生的意思,将社会道德规范背下来,按道德规范行事就是致知。

那“格物”是什么意思呢?傅先生将朱熹、王阳明的解释都批驳了一遍,然后得出,“格”就是“检”,就是分辨,把善恶分辨清楚。“格物”就是在与世界(人与物)发生关系时,懂得分辨善恶。

其实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中道思想。何谓中道,就是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所谓至善就是回到最初无分别心的状态。道是如此、释是如此,这大家都知道。儒也是如此。孔子虽常有君子、小人之辨。但孔子所推崇的“仁”,是相对于“僵”而言的,仁是一种富含情感、活力充沛、柔软自如的状态。而一个内心被道德标准框死的人,时常表现得冷酷无情,鲜有仁矣。

篆书“德”一一直心

仁与德都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德”字,右边是直心,左边双人旁指行动,其意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去做。当然这“心里怎么想”是发自人本然的天性,而非掺杂世俗规范和欲望的浊心所向。随着人在尘世间行走,人心渐渐偏离天性,修身格物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心”重返天性、顺应天道。德,是直心,是得之于天道的人性。而不是如傅先生所言,当心头起一个意念时,用社会规范的尺子量一量,然后按规范行事。那就成了曲心,而非直心。

格物致知,不是教人分辨善恶,学习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而是穷究事物现象或社会规范,甚至于潜规则背后、深处之符合人性天道的原理,使之与我们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发见本心,从而能心悦诚服地依天道行事。人虽然是个有理性、会思考的动物,但往往促使我们行动的是感性的冲动,即人一时的情感、情绪。所以,古人重视情感教育,所谓“仁”、“诚”、“忠”、“恕”都是情感。把人的情感调适中正,直心而行才是德。

我昨天在文章中谈到老人问题时说:“还不只是摆不摆得正位置,而是违背忠恕之道”,这正是我在“格物致知”。摆正位置是职场规则。倘若我们只看到这一层,那老人就会认为,原来是我地位低、原来是人走茶凉,不能自省,反生委屈,这就成了执迷不悟。如果常以这样的世俗规则来作为我们主观意念的对照标准,人怎么能不变得世故圆滑。而且高位之人难道主持这样的事就是对的吗?老子曾告诫统治者: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可见高位之人更不该随意彰显自己的好恶及价值评判,否则会对民众、社会、历史造成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其实职场规则、道德规范乃至厚黑学都是从天理人道衍生而来,是天理人道的细枝末节。有一个词叫“弊端”,可见凡事发展到末端,就会产生弊坏,成为压制本源(人性)的东西。但我们也可顺着他们,顺藤摸瓜,找到发端处,来对这些规则规范做出合乎天理的解释,从而使外在的准则内化为我们的情感需求。所以,我得出“忠恕”之道的结论。我是格“摆不摆得正位置”这个事件,获得“忠恕”之道的认知。这就叫格物致知。

倘若老人明白自己的做法是以“己之所欲,强施于人”,由此带给他人的不适不快,正如同他人强施他所不欲之不适不快,那么,他就再也不会做这样的“善”事。因为一旦这样的念头升起,那种被压迫的不快就会浮在心头。此时,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准则来提醒、规范,仅仅是这种情感上的不快,就能使他自觉地不做一厢情愿之事。

同理,身居高位者若明了“忠恕之道”,也绝不会恃着高位,而随意作为。他也会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仁德”由此而生。

我想,格物即及物之意,是指要到具体的人事、到社会的历练中去体悟大道。也提醒我们,要穿透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相的原则、规范所束缚、所改造。人要深情地活在世上,如何保存这片深情,唯有穷尽事理,才能发见本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致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dj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