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妈要进城办点事儿,哥哥妹妹也跟着,他们是妈妈的小跟班。出发前跟爸爸申请了资金,因为会逛超市。爸爸大手一挥,俩娃每人可以自由花费30元。于是妈妈煞有介事地帮孩子们各自准备了一个小钱包,揣着钱就出发了。
超市里,买了日用品后,开始逛食品区。哥哥自己拉着购物蓝,在食品区开始浏览,这会儿,妈妈是他的大跟班。
突然哥哥停下了脚步。妈妈抬眼一看,货架上摆放的果然是奇趣蛋。
妈妈不喜欢奇趣蛋,蛋里的巧克力就只有那么点儿,却藏个小玩具勾引孩子。玩具呢,也是小不点儿,孩子玩不到两天就会隐匿到偌大的房子里,再也找不见。最最关键的是,它还那么贵!妈妈超级不喜欢!
可是,哥哥喜欢,每次一看到那些蛋就迈不开腿了。你看,他已经把手伸过去了。妈妈带着警告似地说:这一盒有三个蛋,24.4元,如果买了这个,你就只剩下5.6元。
哥哥抱着蛋,爱不释手地问:里面有几个啊?妈妈答:三个。(事后,哥哥得意地告诉爸爸:买一盒便宜一点哟,本来一个一个地买,买三个就要30元了,但我买了一盒有三个,我还可以再买一包薯条。)
接着哥哥就把那盒蛋放入自己的蓝中。妈妈眼巴巴地看着,不死心地追问:你确定咯,这样你就只剩5.6元了哦。
哥哥一脸笃定地点着头说:我知道。
妈妈心里叹息着,无可奈何,毕竟那是人家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于是妈妈安慰自己,能在偌大的超市里,只取自己喜欢的一瓢,其实是需要很大意志力的。况且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喜好,那就尊重吧。
然后,妈妈开始给坐在购物车里的妹妹推荐:沃夫饼、手指饼、紫菜。妹妹都点头同意了,而妈妈也似乎满足了自己的购物欲。
哥哥呢,跟在旁边,看到妹妹买了那么多,讪笑着说:哎,我都不知道该选什么了。
突然,兄妹俩同时看中了有小猪佩奇包装的薯条,价格刚好差不多:5.5元。
30元花光了,购物结束。哥哥和妈妈带着各自的战利品走向收银处。没什么人,于是妈妈请收银员帮孩子们各自结算。孩子拿着自己的钱包,把钱郑重地递给收银员,然后无比期待地抱着自己的食品离开了。
接下来的重头戏当然是把自己购买的食品一一品尝。哥哥很快吃腻了蛋里的巧克力,开始捣鼓里面的小玩具。妹妹把所有的食品都要求打开尝了个遍,薯条吃完了,一块沃夫饼吃了一半就不要了。哥哥赶紧向妹妹要了去。
紫菜是妹妹最喜欢的,吃了一片又一片。哥哥也喜欢紫菜,组装好玩具后的哥哥眼巴巴地看着妹妹吃。妈妈看在眼里却什么也不说。
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每个选择之后,都会有一个自然的后果,那就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吧。

2
回家之后,很戏剧。妹妹开始对哥哥新的小玩具感兴趣,哥哥想吃妹妹的手指饼,于是兄妹俩的互动开始了。
哥哥竭尽所能温柔地问妹妹:同意分享哥哥你的手指饼吗?
妹妹慷慨地抓给哥哥一把,未了还跟哥哥说:要告诉我说谢谢哟。
妹妹没经过哥哥同意,就把哥哥的玩具弄坏了。哥哥很生气!然后妹妹的哭声响起,被打了。下一次哥哥再向妹妹要手指饼,妹妹会很不客气地说:我不同意!
可是就是这样的互动,会让孩子逐渐清晰物品的归属。妹妹会慢慢学着先寻求哥哥的同意再拿哥哥的东西;哥哥不用被要求要让着妹妹,而是在日常与妹妹的互动中体验物品交换的妙处。
3
当孩子清晰物品的归属时,家里的零食不用藏也不用放在高处。属于孩子的,他们自由支配,他可以留着慢慢吃,也可以一次性吃完。属于爸爸妈妈的,他们不会碰。有时婆不清楚情况,把属于爸爸妈妈的拿给孩子,孩子也会很认真地告诉婆说:这是爸爸的或这是妈妈的。
而且他们也很清楚,爸爸妈妈会很愿意跟他们分享。也许他们太想尝爸爸妈妈的食品时,就会问:妈妈,你那个什么时候吃啊?它都已经引诱着我了。
倘若爸爸和妈妈还不愿意吃,那他们只有等待了。如果孩子不是因为口腔敏感期没满足,吃的欲望太强烈,他们会很快去玩别的。但是爸爸妈妈吃了啥也逃不过他们的眼,他们会问你:你吃什么?
哈哈,当然,接下来也就会有他们的一份啦。
听说过要给孩子延迟满足的教育,其实何必刻意呢,生活本身就有许多需要等待的事件,让孩子自然地去经历,也许就已经是在学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