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图2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我想父母一方面会很诧异,自己的好心怎么会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更加希望掌握科学的方式,我们建议: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
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
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
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