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想法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作者: 景瑞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8:29 被阅读204次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讲述的催眠试验让人细思恐极,一开始催眠师甲就对乙实施催眠,并在催眠过程中不断暗示乙——在你醒来后会想读一部手稿,并坚信这部手稿是你自己带来的,你四处寻找手稿却不见踪影,那时你会将责任归咎于丙,并坚信是他偷了你的手稿,这令你很生气。

同时,催眠师还将告诉乙——以上都是你在被催眠状态时我给你的暗示,很快你会将其忘掉。需要说明的是,丙是一个从未惹乙生过气的人,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乙没有任何理由对丙发脾气,因为他压根儿就没带什么手稿,所有暗示都是催眠师编造出来的。你猜结果会怎样?

当乙醒来后,他与催眠师简单聊了几句便话锋一转说道:“对了,这让我想到之前在手稿中记录的东西,我读给你听听吧!”然后,乙环顾四周却并未发现手稿,于是用怀疑的眼神盯着丙,认为是丙做了手脚。而当丙否认时,乙的情绪越发激动,最终怒不可遏,当面指控丙偷了他的手稿。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乙还“有理有据”地罗列出一大堆丙偷窃手稿的缘由,听起来也很“合理”。他说,听周围很多人讲,丙最近非常需要这部手稿,而且有充足的机会将其盗走,等等。可见,乙不仅指控丙,而且还捏造出诸多“合理缘由”,似乎所控属实。

但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而且乙在被催眠之前也从未想过要捏造事实。

然而,假设此时另一个人丁刚好走进来,听到乙对丙的控诉,他会作何感想呢?想必他会认为乙所说的正是他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乙对丙的指控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乙的想法是否与事实相符。

现在回到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视角,由于目睹了自始至终的整个过程,我相信你肯定不会去考虑指控是否属实,因为这都是催眠师甲自编自导的一场戏,纯属虚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乙的上述想法并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甲通过催眠暗示灌输到乙的脑子里的。

新来者丁如果接触过其他的催眠试验,他也不会有疑问,而且能立即看出,这类试验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内容重复许多次。例如,催眠师可以暗示烤红薯是美味的牛排,接受催眠的人就会像吃牛排那样津津有味地吃烤红薯。催眠师也可以暗示地球是方的而非圆的,受催眠者就会激烈地争辩说地球是方的。

如果你看过影片《汉尼拔》,对此应该不会陌生,FBI的探长保罗在被人魔汉尼拔催眠后,连自己的脑仁儿都敢吃,就跟平常吃花生一样,让人不寒而栗。那么这些催眠暗示,尤其是催眠后暗示(Posthypnotic suggestion)能说明什么呢?

我想这可以说明,我们的所思、所欲、所感不一定源于我们自己,尽管主观上我们认为这些想法、愿望、情绪统统源自于内心,而且也能体验到某些思想与感觉,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由外界灌输给我们的,是外在的,根本不是我们自发活动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这种“鸠占鹊巢”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催眠试验中,而是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只不过那些催眠师已乔装打扮成我们不太熟悉的样子。

他也许是某个权威人物的断言,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许是某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也许是众人眼中的常识,如“同性恋是精神病/疾病”,也许是某些脍炙人口的公共舆论,如“理性爱国就要买国货”。

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权威化作“催眠大师”,通过不遗余力地灌输和暗示,将一些人变成同质化的机器,并随之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而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愿不过是别人期望的样子罢了,根本不是真正的自己。

此时,“我就是我”的内涵也发生了质变,我们都希望我就是“我想成为的那个我”,而实际上我却是“他所期望的那个我”,这个他就是那些权威,而我们是任其摆布的奴隶。

因此,洞悉社会心理的弗洛姆才大声疾呼:“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想法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wizxtx.html